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感染人。本病的特点是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把此病规定为一类传染病,国际动物流行病组织把它列为A类病第一位,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
引起该病的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O、A、C、非洲Ⅰ、非洲Ⅱ、非洲Ⅲ及亚洲Ⅰ型。每个主型又分若干亚型,现已发现65个亚型。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不能互相免疫。其中O型和A型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本病毒不怕冷、不怕干燥,在自然条件下能保持数月的传染性。但对酸、碱、热和阳光十分敏感,通常采用2%火碱、20%石灰乳、0.5%~5%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可杀灭此病毒,阳光直射60分钟,煮沸3分钟也可杀死病毒。病猪的水疱液、水疱皮、血液、粪尿、奶、唾液、肉、毛、内脏含有大量的病毒,当病毒污染了饲料、工具、运输车辆、接触到健康猪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创伤、黏膜而被感染发病。冬季早春多发,夏季发病较少。
[症状]
潜伏期1~7天。病初体温升高40~41℃,没有精神,吃食少;蹄冠、蹄叉、鼻镜及唇部等处出现局部发红、敏感的症状,很快形成水疱,水疱内充满透明或混浊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液体;水疱破裂形成暗红色烂斑,此时体温恢复正常,但病猪行走困难、瘸腿、卧地不愿站立,如不继发感染,1个星期结痂痊愈。如继发感染,可使蹄壳脱落,不能站立行走。口腔有严重病变的猪流涎,哺乳仔猪发病常因继发其他病而死亡。
[防治措施]
(1)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严防本病发生。
(2)加强检疫,做好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
(3)用猪口蹄疫组织灭活疫苗或油佐剂灭活疫苗2毫升免疫注射。
(4)发现可疑口蹄疫病猪,应按《动物防疫法》规定进行处理,本着“早、快、严”的原则,扑杀、处理病猪,封锁疫区,严格消毒。
(5)对轻症病猪进行对症治疗,用0.1%高锰酸钾碘甘油或紫药水涂擦水疱破溃处。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猪口蹄疫一般多发于冬春季节直接和间接接触都能使猪患病,如病猪、泔水、被污染的饲养用具及运输工具等都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