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节日习俗

2025-05-17 14:04: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元宵节的传说及习俗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节”,“上元节”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太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
  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的权力。“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
  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有两位公子,长子申生,次子重耳。国君的宠妃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她的加害,就带领部分大臣逃离晋国。
  一日,重耳在山中迷了路,好几天都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便绝望地叹了口气:“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了。”大臣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在落难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明的君主,便下定决心要全力辅佐他登上王位。于是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得流下泪来,说:“你这样对我,我该如何报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报答,只希望公子记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诚,日后能多关心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终于回国当上国君,称晋文公。登基后他一一封赏了流亡期间跟随他的大臣。由于介子推还乡探母,竟被晋文公给忘记了。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旧事,心中愧疚,连忙亲自带人到介子推的老家绵山探望,由于介子推故意避而不见,晋文公竟找不到他的踪影。
  这时,有人献一条计策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把母亲背出来的。
  晋文公便下令左右从三面火烧绵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看不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以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在介子推的尸体下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了几行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便郑重地将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死谏,他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已经死而复活,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枝,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下看了,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清明节也就成了人们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了。
  端午节的传说及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基本相同的。端午节的习俗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最主要的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最初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他的主张遭到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便渐渐疏远了屈原,让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秦国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中秋节的传说及习俗
  中秋,从时令上说,它是“秋收节”。春夏播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人们在秋季选个好日子喝酒、跳舞,喜气洋洋庆祝丰收。这种场面,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早已有描绘。从习俗上说,中秋又是“团圆节”。一家人借这一天共叙天伦之乐,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圆”之谓。
  从渊源上说,中秋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的自然崇拜。古时人震慑于自然的威力,对经天的日月,行地的江河都畏而祭之。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日,如今北京尚存有明代留下的“月坛”,即为帝王祭月之所。最初祭月的日子是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节气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时见不到月,那是大煞风景之事,所以渐渐约定俗成,把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祭月在远古是“国之大事”,仪式庄严之至,后来才发展成为民间赏月活动。据记载,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而盛于宋。从古籍所描述的情形看,这一天酒楼都重新装饰门面,结扎彩绸牌楼,出售新启封的美酒,店铺堆满应时的新鲜佳果。南宋时更热闹,朝廷在钱塘建有十三座官酒库,中秋发卖之日,以鼓乐歌女迎酒穿街,观者如云。时人有诗云:“八月皇都新酒熟,玛瑙瓮列浮麴香”、“惜无颜公三十万,枉醉金钗十二行”。到了明代,祭月赏月之风遍及全国,亲友间互馈月饼、水果也已成习俗。
  月饼的起源,据民间的一些传说,唐代似乎已有月饼。有两个说法:一是在唐太宗贞观八年大破吐谷浑,于八月十五凯旋回京祝捷时,一胡人曾进彩色圆饼,太宗大为高兴说:“应得胡饼邀蟾蜍。”与将领们分而食之。这彩色胡饼便是月饼之始。另说是唐玄宗于八月十五梦游月宫时见过一种月形饼食,醒后仿制以祭月。又有一说,宋人每逢中秋之夜必备饼与果品祭月,不过那时的饼只是普通家常饼,只因用于祭月才称为“月饼”。据查,最早提到“月饼”一词的是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可见自宋以后,吃月饼已逐渐普遍。
  PS:这可是我的心血呀!一定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