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当多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是经常随大流的。既然随大流是人们基于策略考量而主动地跟着多数人说话或行事,那么也可以说,随大流是我们中国人比较普遍的一种策略性处世态度或行为方式,或者说,随大流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突出的一种处世策略。 事实上,我们中国人通常不会将随大流的外在表现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念、确切想法或真情实感完全等同起来,换言之,表里不一是我们能够从容应对、接纳的自我常态,当然前提是不能突破道德底线。由此,随大流的外在表现就成为实现我们内在目标效果的策略性手段,不仅表里不一的差异、个人与群体的差异被我们在心理上区隔开来,而且内心还能产生一种通达事理、权变机智的愉悦体验。 当然,尽管在实践中总是运用随大流的处世策略,但我们还是十分不情愿给自己贴上“随大流”的标签。毕竟随大流不是什么光鲜的事情,甚至还总给人一种不坚持真理、没有立场、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毫无原则的不良印象。其实,这种不良印象集于一身的随大流只是一种极端情形,大多数随大流的情形应当得到什么评价可能还得有赖其背后的策略考量和最终的社会整体效果。 随大流策略首要的利益目标是不利最小化,即尽量减少、降低不利的局面及其可能性 那么,我们中国人究竟基于什么考量要运用随大流的处世策略?为了使问题简化一些,我们在这里不妨具体地追问:随大流可能达成什么利益目标? 从我们调查的一些案例来看,随大流策略首要的利益目标是不利最小化,即尽量减少、降低不利的局面及其可能性;其次,随大流策略的利益目标是利益保险化,即保证可靠、易得的利益。 概括地说,多数人反映了这样一些考量:个人的力量通常总是小于群体的力量;混迹于大多数之间,怎么排位也不至于最末尾吧?虽然独立于大多数可能是超越者的高位,但大多数人转个方向后,你就成了被排挤、排斥的对象以至于掉入末位陷阱,利益最大化,也就意味着风险最大化;上游冒险,下游危险,中游保险,多数人的选择多数时候是对的,标新立异容易出错;选择像多数人一样,不需要多动脑筋、多费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抉择成本,也减少了交易成本。 可以说,上述这些考量鱼目混珠,尚需仔细分析,但其中不少意涵与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一些谚语确有相通之处,
诸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墙倒众人推”、“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伤人”、“法不责众”等等。 如果单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上来说,“趋利避害”无疑是每个人心中的最佳愿望,如墨子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不过,现实生活中“趋利避害”的抉择和行为追求必然要受到价值理念、社会构成、公私格局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化的现代思想理念过于强调人的“利益最大化”本性,应当是有所偏颇的,而中国人随大流的处世策略多少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不过,虽然中国人随大流大都维持道德底线,但无论如何,随大流总是缺乏创新精神,仅仅随大流,或可自我保全,但绝不可能有价值观念的更新,财富的跨跃式增长,乃至社会体制的变革。。。。
具体情况就是这样咯
望采纳谢谢
主流就是这么来的,别出一格容易被周围的人淘汰,很容易受到无形的伤害,因为很多人不具备带动潮流的能力,所以只能随和
人生意义无多,图个亲和有爱也好,社会教化人是在于无碍少碍社会的事,固执己见与众不同人是易吃苦头的。
随大流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死亡,所以我们要做自己,有逆反思想,要做与众不同的自己,别人往东,自己就偏要往西
本身,这个是人,或者说大多数动物的特征之一关键在于,缺少知识、认知力、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