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很多身绝技的武林中人,为了争夺一个武状元的头衔而打的头破血淋的场面。而那些武状元一般都是有着武林绝学的宗师。现实的中国古代的武状元有没有电视中那么厉害呢?其实古代的武状元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举办的。当时要考七个方面,从相貌、武术、文化都要考,可以说武状元是文武双全者。
武则天在她执掌政权的期间,为了广收军事方面的人才,于是就在科举当中新设了一门考核,那就是武举。同时这也是唐代主要选拔军事方面人才的主要来源。武举的审判官是由全国最优秀的武官等兵部的重要人员主持。条件广泛,只要练过武功的人就可以参加。虽然武举在唐朝建立,但是却在明清两代盛行。尤其是到了清朝武举改为武科,虽然考试的内容差不多,但是对于文傍的程序就改变了许多。
自从在唐朝武则天设立武举之后,兵部就会主持武举的考核。考试的项目有:骑术、马上骑箭、平地射箭、步射、马上使用枪术、负重(每人背负五斛米,走二十步)、同时还要进行摔跤等等考核。不仅只能有武力还要进行军事方面孙吴兵法等等的考核。要先通过最初的笔试才可以进行武术的比试。不仅如此,对于应试者的面容相貌也有严格的要求,要身强力壮者才可以入试。
中国古代史上武举的考试,从唐朝武则天兴办开始一直到清朝总共举办过约五百次。武状元的出身是从一层层考核当中脱颖而出,不仅要考武力还要考军事方面的才能,并且对于体格和相貌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武举跟文科举相比较来说,武科举一直不受到重视。在历朝历代的武举考试中经常反复的被废又恢复。因此武科举出身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要比文科出身的官员地位要低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