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道士塔》,作者对莫高窟文物丢失的遗憾怅恨,世人对王圆箓那种恨之入骨又无奈的心情,余先生写到“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一句便堵住了世人想要对这个民族悲剧承载者的愤怒之洪的倾泻,是啊,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自己额会觉得无聊。留下众多后人唏嘘。我们好恨!可我们又能很些什么,我想,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章的胶卷可以从国外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此段未直接描述后人的长恨,但却句句沉重,直抵心底。看到这里,一向只会被儿女小情感动的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情感,在静静的夜晚看得哽咽。一篇《道士塔》,说尽无限苦。
这如同陈埋的酒糟,晒干的茶叶,风干的腊肉...味道怪怪的,但是怪怪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味道。文化被风尘侵蚀,再被挖掘,传承,那个过程一定是苦的,不是甜的。如同一切甜的东西,总是短暂的,经不起时间的磨灭,就苦就是在经历了时间之后长出来的草,这个草就是苦的。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作者经历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文化之旅为何苦?
好多年前,余秋雨出了本书《文化苦旅》,挺喜欢这书名的,就赶时髦去买了一本,谁知书买回家后翻了几页却又懒得看了,太历史了太沉重了太深奥了太费脑了,不想苦读余秋雨的苦旅。《文化苦旅》中的开篇《道士塔》(现选入人教版中学教材)文章,我是在《读者》转载时才认真看上一遍的,记忆最深的就是一句“我好恨”。这次去了莫高窟,一下又想到了《道士塔》、《莫高窟》,想到了余秋雨的苦和恨,回来后再读《文化苦旅》,方才有所体会,余秋雨的文化之旅为何苦?其实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刺激来点儿跌宕而已。重新翻书的感觉完全不同当年,那年头,不是大师深奥,是我太肤浅,这么好的书这么好的文章我为什么不好好品读?也许十多年前,我太年轻,现在以后才是读余书的好时候。特别欣赏余秋雨在序中的一番自白“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不羡慕一个人有多聪明的头脑,只敬佩一个人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 。也奢望读了《文化苦旅》后,能得一丝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阅读后的丰富……
转载自:岁月静好
新浪博客
一,文化苦旅的苦首先苦在旅途上,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便是起行万里路的结晶,不消分说,万里的行程,总是艰苦的,作为一个文人,在旅途中看到的一些或许令人揪心的东西,那些失去的文明,那些不在的遗产,作者的心,总是苦的.
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