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释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仅仅是杜牧的自负吗?我看不是如此。晚唐时期,大唐江山已气息奄奄,政治上各党争斗不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作为当时的文人,也几乎看不到希望之所在,他们早已丧失了李白等盛唐诗人的进取精神,诗风相对的说是沉郁了许多。但杜牧是较例外的一个。他意气风发,力图有所作为,却最终在政治上无为。他的心中是始终郁结着一种“气”的,报国、施展才华之“气”。
他的诗歌,尤其是他的咏史诗中,很大程度地寄存了自己的理想与壮志。其实我们也知道,咏史诗名曰咏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抒发诗人胸中之志的。在《赤壁》一诗中,诗人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要意思并非是说如果没有当时的天时——东风之便,东吴就必亡无疑,而是谈东风成就了周郎的英名,其暗指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就是诗人用来一抒胸中之块垒的方式之一。
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因为他处的那个时代是黑暗的,他没有遇到一个开明的君主
当时候政治上各党争斗不息,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作为当时的文人,也几乎看不到希望之所在。
政治格局的混乱,而且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