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货币体系及购买力

要详细的,谢谢
2025-05-19 08:18: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购买力不同。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
货币体系:主要用银。中国古代的铜、银资源都比较缺乏,开采难度大,属于贵重金属。用价值高的缺乏金属(铜钱)来代替价值单价比较低的物品,这样一来,货币用铜钱就比较亏了,千枚万枚亏的不多,我们人多,地方也大,于是就沿袭宋朝的交子元朝的钞,明朝当时叫宝钞,钱币叫XX(年号)通宝。老朱想:在宋元纸是钱,在我大明也是,还用铜干啥,节约一点也好。可是,老朱没学过金融,也穷怕了,拿着纸开心不得了。当时就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使用宝钞不得超过30%,另外70%用实物或者金银。这样,后发行的宝钞就比以前发行的宝钞要更不值钱,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越来越多,只管发行,总有大头不回收,还禁止金银在民间私自流通,只能交税,结果,宝钞变为废纸,再加上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的用碎银来作为流通货币,银更缺,海贸输出瓷器茶叶丝绸后换回来了大量的银,然后大家就基本都用银了。

回答2:

明中期以后,自英宗时期开始,朝廷收缴的赋税开始折成白银。嘉靖、景泰、正德期间,官俸和工役也开始使用白银。到了万历时期的一条鞭法,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正式确立了。中国逐步确立了银两制,进入了所谓的“白银时代”。据资料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普通大米,一石大米合188.8斤,就是说一两白银可以买377.6斤大米。而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一斤普通的大米以1.75元一斤计算,那么可知当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66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