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篇
张维功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了“下海”重新创业。他的人生以40岁为界限,40岁之前做官,40岁之后从商。然而商海沉浮,他经历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苦挣扎,从零起步,创办了阳光财产保险公司。截至2008年2月份,阳光财险已在全国设立30家省级分公司。公司已经于2007年5月实现了盈利,破了财险公司经营四年以上才能够盈利的纪录。“险”中求胜,一个“险”概括了张维功的创业史。
初涉商海遭颠覆
2004年5月19日,张维功只身来到北京创业。仅仅在三天前,他还是中国保监会广东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是中国保险监管系统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
2008年2月22日上午,在阳光财产保险公司董事长办公室,谈到当年的这一举动,张维功说:“有的人以为我只是一时冲动,其实这是我深思熟虑的举动,而不是盲目的抉择。”
他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理念:“仕途与商海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付出了努力,取得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他表示,当初作出选择时,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选择是主动的,因为人不可能同时走两条道路;以自己的经历、背景、年龄、身体来考虑,从零开始做一家全国性的金融企业,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张维功“下海”有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那就是中国保监会从2004年开始放开中资保险公司的“闸门”,各方资金涌动,这使得筹办新的保险公司成为可能。当时北京的几家企业希望创办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力邀张维功加盟。当时数十家新公司的创办申请在保监会排队,北京这家公司排在了较后面的位置,如果张维功能够以公司高管的名义出现,以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公司的审批应该会更快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张维功选择了进京创业。
刚到北京时,公司给的待遇不低:在星级酒店办公,专门配备了奥迪车,还有股东承诺的给张维功的股权激励。辞职之前,张维功与股东一直保持沟通,总的来讲,感觉还是不错的。但到北京不久,张维功发现了问题:股权结构不合理,两个股东控制了公司超过一半的股份;关于资本回报率也和以前说定的不一样。
这些问题摆在面前,无法回避,这事关公司能否有长远的发展,能否进行科学的治理,更与张维功创造一个优秀的现代中国保险企业的初衷相违背。
最终,他做了个颠覆性的决定,一切推倒重来。此时张维功的处境,对一般人来说是近乎绝望的境地。自断前路,不能马上操作一个差不多是现成的保险企业;又没有退路,不能退回官场继续做官。张维功几乎以一个布衣白丁的身份重新创业。
从绝望中求生
张维功一行人从星级酒店搬了出来,搬到了一个小旅店住。奥迪车没有了,出门只能打车。张维功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两个存折,一个是26万元,一个是18万元,准备给追随他的七八个人发“遣散费”,让他们设法再回原单位上班。但大家谁也不走,坚持要跟着他干。张维功后来把这些钱作为筹建保险公司的经费,租房子、接待、添置办公用品。
没有保监会的批文,没有股东,张维功带着这些兄弟开始在全国找股东,开始了一段艰辛的生活。他们自己打印招股说明书,开始与各大企业联系。一开始是在外面打印,但打印一张A4纸就需要4毛钱,时间长了承受不起,后来自己买了一台打印机。员工出去吃饭,不敢多点菜,怕菜点多了张维功急。因为事业还没有起色,用钱的地方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在这几个月中,张维功在全国各地跑,共接触了389家企业。有的是通过传真联系,有的是朋友介绍,有的是他本人去死磕。张维功回忆,在与其中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接触时,因为没有车,他打车去的,在离这家企业不到一公里的距离时,先下了车,然后走过去。他知道这家企业的相关人就在单位的门口等着他。担心被人家看见打车来,有不良的影响。
在这389家企业中,张维功最终敲定了7家企业为初始股东,其中5家为大型国企。为什么选择了国有企业,张维功表示,国企的优势在于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实力的支持、经营理念的支持,而且国企对于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都是战略投资,非短期套现。这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相匹配,保险公司对于资金的要求很严格,要求能够长期占用但不能挪用,国企恰好能够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一点是股东之间潜在的和谐文化,而国企一般都能够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