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镇的历史沿革

2025-05-20 03:41: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大隐镇位于余姚市东部,东与鄞州高桥镇姜岱村双岙村为界,南与鄞州横街镇石岭、接胜等村为界,西同陆埠镇大平地、余鲍陈、河姆渡镇河姆等村相邻,北倚姚江与江北区乍浦乡隔江相望。现有总面积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00余人。  西汉时,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曾隐居于此,故名为大隐。  大隐历史悠久,上溯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活、劳作于此,为河姆渡文化的延续。春秋时代,大隐属越国的辖地。越王勾践于周元王四年(前472),灭掉吴国后即在大隐境内城山建城设港,定名为句章(勾践为了表彰自己灭吴封伯之功,以示子孙,将原越国之南方边地句余,扩大而改称句章)。楚国灭越国,大隐为楚国境地。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始建句章县,属会稽郡。城山仍是句章县之治所。后历两汉、三国、西晋不变。唯在东汉时,城山城并曾为会稽郡东部都尉治。至东晋隆安四年(400),由于孙恩起义军攻破城山城,句章县治遂由城山迁至小溪(今鄞州鄞江桥)。隋开皇九年(589),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县,大隐仍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大隐直属鄞州。唐武德八年(625),改鄞州为鄮县,大隐境属鄮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因采访使齐瀚所奏,以鄮县改置明州,分鄮县为慈溪、奉化、翁山、鄮县四县,此为慈溪设县之始,县治设在今宁波市慈城镇。大隐属慈溪县。唐天宝元年(742),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明州,大隐历为慈溪县所属。五代时,大隐所属之慈溪县隶吴越国明州望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慈溪县隶两浙路明州奉国军,大隐仍属慈溪县。南宋熙宁五年(1194)十一月,升明州为庆元府,慈溪县属庆元府。大隐为句余村境;石台乡管望江里、孝顺里、句余村、光德村两里两村,隶属慈溪县。元延祐年间,石台乡管十四都至十九都共六都,大隐为十四都,十五都(石岩)。元至正年间,石台乡辖九十八社。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即太祖吴元年,朱元璋降方国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为宁波府,隶浙江布政司,慈溪县属宁波府,大隐属慈溪县。明天启年间,石台乡设十四都至十九都,共六都四十二图,大隐是十四都。入清,宁波府属宁绍台道,慈溪县属宁波府,大隐仍属慈溪县。至雍正年间,石台乡设六都二十九图,大隐仍为十四都一图:岐山头、王童、联河、下边、冯家、周家库;内二图:三过、湖西、桑家河头、谢家;外二图:姜岱、高车桥、里外大岙、野猫弄、麻车桥、油车岙;三图:云溪、大隐市、孙家、旱溪头、谢山庙前、堰头、翁家、范家、里埠头、石塘;四图:金夹岙、墙里洪、姚家、舒家岙、城山渡、石山下、外埠头、傅家川、窑头、浦沿胡、小隐张陈。十五都内二图:余鲍陈、汪家、南岙、槠林、乌岩、邵家。三图:汪家水磨、刘家搭、周家搭、庙下汪、毛家埠、暸舍、申亭岙、水坑头、许家。至清末不变。明国初乡村组织袭清制。  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慈溪县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三年,于原宁绍台道境置会稽道,十六年废道制,仍旧。民国十七年,改行村里制,旋即改乡镇制。乡镇居民闾邻制。明国二十三年,撤区,废闾邻,编保甲。民国三十一年(1942),慈溪县分四区。陆埠区辖:陆埠镇、郭姆乡、大隐镇、车厩镇、南山乡、石岩乡。民国三十五年九月,撤区,将40个乡镇并为25乡镇。其时南区4乡镇:陆埠镇、大隐乡、车厩乡、慈南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六月,复设置陆埠区署。次年春,四明山地区划建四明县,慈溪县南山乡全部,大隐、旧石岩及三过、歧阳等部分村划归四明县。因四明山地区为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又时近解放,故四明县有名无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域同民国时期。  1949年10月,慈溪县属宁波专员公署,大隐仍隶属慈溪县。1950年5月,调整行政区域,将大隐境分为大隐、岐阳和原石岩三个乡,下设村、农会。1954年10月对县境作调整,姚北的植棉区划给慈溪县,姚东之水稻区划归余姚县,大隐乡、岐阳乡、石岩乡、河姆乡遂于这一年隶属余姚县,归陆埠区管辖。1956年4月撤区并乡,大隐、石岩、岐阳、河姆四乡合并为大隐乡。同年12月将原河姆乡河姆、冯家、陶家、徐家村划归车厩乡。1958年,将原岐阳乡、石岩乡的岐阳、岐山、旭光、山前、星光、明乐、五一、联盟和接胜、高胜、五星等十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村)划归鄞县。此时,大隐地区为陆埠人民公社一、二大队,下设连排组织,到1959年3月,由二个大队合并改称大隐管理区,隶属陆埠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区建制,大隐管理区改建为大隐公社,隶属陆埠区。1969年5月成立大隐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辖9个大队、1个居委:芝林、红旗、云溪、旱溪头、红卫、红星、四新、舒夹岙、城山大队、大隐居委。1981年1月撤销余姚县革命委员会后,相继撤销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大隐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属陆埠区公所。1983年9月政社分设,复称大隐乡并以乡建立经济联合社,下辖10个村1个居委。原红旗大队分为章山、刘家塔2个行政村。 1985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行政区域不变,大隐乡属余姚市陆埠区。1986年8月,撤乡建镇建置大隐镇。  2001年4月12日,由原来芝林、章山、刘家塔、旱溪头、云溪、学士桥、里埠头、外埠头、舒夹岙、城山十个行政村合并为芝林、章山、云旱、大隐、学士桥五个行政村,并将原大隐居委会改称成滨溪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