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猪要养肥了再杀”,很多人都说,和珅是乾隆为其子嘉庆留下的“口粮”,但实际上,乾隆与和珅的关系并不是养猪人与猪的关系,乾隆与和珅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共生”关系。
一、乾隆慧眼识英才说起乾隆,我们都知道,乾隆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这位清朝寿命最长和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在他统治清朝的六十年间中国人口首次破亿,并且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的版图,使得中国的发展达到了帝制时代的顶峰。
那么这样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难道就看不出和珅的贪污罪行吗?如果看到了和珅的贪污罪行,乾隆为什么不制裁和珅?下面就由咕嘟君为你讲解一下,乾隆与和珅的关系是如何从君臣关系一步一步变成共生关系的。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二十三岁的和珅获得了面君的机会,和珅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他将毕生才华在乾隆面前穷极展现了。由于和珅曾在咸安宫求学并且通读四书五经,更难得的是他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所以深得乾隆的赏识,最终乾隆让他出任管库大臣(就是管理皇家布匹的官员)。
虽说这管库大臣官小,但是和珅可没有轻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管理布匹期间他通过自己的细心学习和精明才干,将布库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还使得布库的布匹存量有所增加,如此一来和珅在乾隆的眼中可就不是一般的官吏那么简单了:和珅竟然能扭亏为盈!
乾隆只是高看和珅一眼而已,但和珅却紧紧抓住了机会,在其干了两年管库大臣后,就先后晋升为御前侍卫、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和镶黄旗满洲副都统等职,可谓是一路青云直上。
但和珅最开始并不是一个贪官,或者说,在其没获得足够的信任和能力时,他收敛了他的贪官本性。比如乾隆四十五年,和珅负责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受贿案,在这个案子上和珅可以说是做到了公正无私,并且将这个案子审理的公是公理是理。因此他在乾隆的心中又留下了清正廉明和办事干练的印象,后来只要是乾隆交代的事情,和珅都办的相当漂亮甚和乾隆的心意。
很多时候,治国与养家没有多大区别。而精打细算,能为国库带来收入的和珅在乾隆眼中愈发的重要了。随着和珅的上位,满朝文武只要想办事、想升官都找和珅,面对白花花的银子估计很难有人能把持得住。加上乾隆一些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乾隆晚年的骄奢生活,所以和珅的胃口就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大,据说所有向皇帝进贡的东西和珅这里也必须收到一件相同的,不然进贡的人就要倒霉了。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给乾隆上书建议设立议罪银制度,就是官员犯了罪,可以支付一定的银子来抵消自己的罪行,比如你明明是要被判充军的,你交了议罪银之后最多也就罚奉三年。那么交来的议罪银皇帝肯定不会亲自管理而且他也没有精力去管理,所以收钱管钱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户部头上,那么和珅作为户部尚书自然是近水楼台了。这钱收多少、怎么收、之后又流向哪、给皇帝报多少还不都全凭和珅一张嘴的事,所以后来在乾隆过八十寿诞的时候竟然没花国库一两银子,全部庆典花费皆来自议罪银。如此一来乾隆皇帝自然乐得开花,和珅的腰包也肥的流油。
除了带着乾隆一起吃肉外,和珅可以说是乾隆的知己,往往乾隆一个眼神过去,和珅就已经明白乾隆的意图。后来乾隆更是将自己心爱的十公主下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可见乾隆对于和珅是如此的喜爱和信任。
乾隆垂暮之际,在行动和说话上多有不便,朝堂之上乾隆断断续续的圣意只有和珅能听得懂。
如果说全世界谁最不希望乾隆驾崩,绝不是他的儿子嘉庆,而是和珅。
所以面对一个如此“全心全意”为自己付出的人,乾隆又怎么会让和珅在自己手里倒下去呢?
因为和珅贪污了那么多的钱财。最后都被嘉庆皇帝收入国库了。所以最后这些钱财都流入到嘉庆的手中了。所以才说了这句话。
就是当时和珅贪了很多钱,恰好那时候国库空虚,嘉庆很穷,所以就把和珅抄家了,嘉庆也就富了
嘉庆把和珅家抄了,和珅倒台了,和珅的家产都上缴国库了,这样国库就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