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学校教育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025-05-20 02:56: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学校,家庭,生长环境都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不过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回答2:

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们的影响
都很大特别是没有分辨意识的年龄段。对他们的企望和扶持在今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回答3:

1、在学与教的相互过程中,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环境)五个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三个要点组成一个完整系统。

2、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程)等等。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过程。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西方20世纪40年代后(儿童个性)、(社会适应性)、(生理卫生问题)被纳入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6、美国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主要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性研究)。

7、1924年,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8、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回答4:

道德观发展阶段
皮亚杰:
皮亚杰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后,将儿童的道德知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时期儿童没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到8-9岁)又称为道德实在论,这个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是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到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柯尔柏格:
他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后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与需要。这个阶段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的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个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如果一个人感到法律有失公平,就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定向阶段。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不家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柯尔柏格的这六个阶段,并非每个人都一定会发展完全,比如最后两个阶段,可能不少人都达不到的。

学校的教育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很多,比如老师自己的价值观,(现在不少学校老师还乱收费等,这肯定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发展。)还有学校整个的文化氛围等。过分注重考试,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追求一些相当功利化的目的,这都会影响孩子的。当然,与此同时,家长、朋友等也在一起影响着他,他自身也有相当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