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功绩

不受三国演义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影响
2025-05-14 23:55:1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我原来总以为司马懿不是什么好人,总觉得他还是比不上诸葛亮,但是却不是这样的。再多权中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孙谦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未可知”(《晋书·宣帝纪》)。一连阻止三次。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蒋济对司马懿说:“智囊往矣。”司马懿却说:“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晋书·宣帝纪》)。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后事为念’。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盘牙,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前言。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鉴,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诣洛水浮桥,伺察非常”(《晋书·宣帝纪》)。
  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预寡断,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
  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桓范哭着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让人在楼上密切监视着。一次,曹爽刚拿着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人就喊:“故大将军东南行”(《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驻在寿春)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未发,令狐愚死。
  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计重施,他先下赦书赦免凌罪,又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面缚等待,说:“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司马懿说:“以君非折简之客故耳”(《晋书·宣帝纪》)。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后来,王凌途经贾逵庙,曾大呼:“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晋书·宣帝纪》)。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他还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把他们裸埋土中。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魏帝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回答2:

一定义意上司马懿在曹操死后支撑起了曹魏的天下

回答3:

当曹操死后,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就展示在司马懿的目前,让他随意的发挥。
首先是内政方面,皇帝对他说:“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注6)可见其发挥的空间开始展开。甚至曹丕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当曹丕死后,司马懿以托托孤大臣的身份介入了军权。从一个谋臣转为了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武将生涯,在这个生涯中,司马懿可以说北征,西讨,南平,屡战不败,战绩辉煌,不仅是丰满军事生涯中积攒了军事经验,而且在军事的历程中树立了政治地位,为休兵后的政治斗争中积攒了基础,并成功的消灭了他的政敌。
其实看看司马懿的对手中,大有有名镇天下的诸葛亮,有盘踞一方公孙氏,有虎卧南方的孙权,小有不熟悉兵法的孟达,张霸等人。从魏明帝之初一直打到明帝任命他为第二次托孤大臣。
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祁山渭水边的精彩对决,我将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宿命的对决”中详细分析其中的奥秘,从地理,战略方向和兵力上论述他们的关系。其实司马懿在军事上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
诸葛亮表面主动,其实被动,被司马懿招招算中,司马懿就抓住一点,诸葛亮的补给问题狠作文章,结果诸葛亮功亏一篑,身死原上。不过司马懿也认为他为自己的真正对手:“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公孙氏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单纯防守,根本没有机动力量游动,而司马懿:“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战前已经把对手庙算在心。结果只证明了司马懿军队利用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充分调动了公孙军队军队的方向,从而三战三胜。(笔者写到这里想,其实军队当处于艰苦的对决的时候,谁先调动对方军队成为疲兵,或者露出破绽,谁就是主动的军队,并窃笑公孙的军队在进攻上犯了冒险主义,在防守上犯了保守主义,而且拱手把主动权和军队的机动性让给了司马懿,焉能不败那!)
在明帝一朝,司马懿建立了丰满的军事功绩,和坚实的政治基础。(笔者想其实司马懿站在这个位置,思考不能在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因为他的军功太胜了,其实按以往的经验看,是蜀汉和吴保住了他的性命,因为他们依然存在,虽然他们已经大势已去了,扫平他们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而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果扫平他们,那会不会是画蛇添足(这个典故非常说明问题的所在)那?因为如果他们被平定,那司马懿会不会是第二个武安君或者是韩信那?)
当新君继位后,司马懿的老对手和最顽强的宿敌诸葛亮已经死去了,而在军事上只有孙权和他的无能的手下捣捣乱,(注8),不过根本没有多用力量就扫平了。而司马懿的主要精力已经从连年的征战中转移到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中来,但他的对手太弱了,司马懿先破除了对手的一次企图利用军队来稳固政治地位的作战,就是曹爽企图去攻伐蜀汉,结果失败了(注10)。而后利用诈术(注9),成功的欺骗了他的可怜的对手,随后成功的占到了主动的地位,杀死了他的政敌曹爽,瓦解了反对他的势力。随后利用所有办法剪除反对他的所有力量(注11),重新站到了主动的方面。
写到这里司马懿后面就是一个庙号的问题了。他已经为司马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
内政上:
帝以灭贼之耍,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军事上:
诸葛亮已经死了,吴只有骚扰的份,而魏马上要去平定蜀汉了。
政治上:
给他兄弟的儿子司马昭铺垫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而司马炎就彻底完成了任务。
所以说司马懿从一个有志向的有志青年(修身,守节),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人物(治国),到一个知道进退,为将来谋算的智者(平天下)。的确作到了一个人的极限,纵观他一生,我感觉就是从一个普通人做到了天下的王者,他的经验就是预见估计问题的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决策问题的才干三者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