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主要将领,竟然递交了截然相反的两份奏折。当即,就把清廷尴尬坏了,如果追究下去,必定有一个人涉嫌“欺君”。于是,慈禧太后在左右权衡后,只能不了了之,不提了!
左宗棠为人性格刚直,坚毅果敢,是非明断,非黑即白;而曾国藩却为人低调沉稳,韬光养晦,隐而不发,不徐不疾。可以说,这两人都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但却完全不在一个节奏上。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印象,可以说是极其的矛盾,极其的复杂。一方面,他要比曾国藩小一岁,而且得到过曾的提携之恩,对曾也非常敬重;另一方面,他又对曾国藩的魄力表示担忧,曾在信中这样写: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尤其是,“才具稍欠开展”这六个字,真实反映出了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态度。
不过,笔者个人认为,两人只是一种君子之争,不存在任何的私怨,是一种封建礼教所极力推崇的“君子和而不同”。
在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表现得非常悲痛,并且送上亲题的挽联:
按理说,左宗棠应该感谢曾国藩才对,然而左宗棠却非常瞧不起曾国藩。左宗棠总认为曾国藩只是运气逆天,才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论才华,他比曾国藩强上百倍。
也正是因为这样,左宗棠非但不感恩曾国藩,还在背后捅曾国藩的刀子。一次,曾国藩借父亲病逝,打了辞职报告,此“撂挡子”来胁迫咸丰帝给他督抚实权,结果却得了“闲职一身轻”。以此,左宗棠非但不同情安慰他,反而在他的伤口上撒盐,到处说曾国藩的坏话。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计较,后来曾国藩时业运转,重新出山时,还是极力向左宗棠示好,但左宗棠依然对他下黑手。
后来,曾国藩所率的湘军经过长达10余年的奋战,攻破天京城,平定了太平军后,没有擒住洪秀全的幼主。
左宗棠也可以算是曾国藩带出山的,却看不起曾国藩,因为他看不起曾国藩的品行,不太喜欢他的为人。
因为他的志向和曾国藩不一样,不是一路人自然会看不起他的所作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