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军事家,项羽是很勇敢、很能打杖的。他幼年时跟上马父项梁学习,不愿意读书和学剑术,而要学'万人敌'的作战本领。他后来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打了不少硬仗。打垮很大一部分秦朝的兵力,为推翻秦朝的暴虐统治,出了很大的力量。?"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以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和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的刘邦惮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能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前文引用的那首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这两段充满戏剧性的插曲,说明了项羽是重信义、重感情的。
"项羽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介武夫,他当然不可能认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到他最后只带着二十八个骑兵败退到和县境内时,他不认为是命运在作弄他,几次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为了证明并不是他不善于打仗,他还三次战胜追赶他的汉军,斩杀汉将,砍倒敌旗,好证他的部下突围。既然认为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亡他,项羽因此拒绝了乌江亭长请他东渡的建义,饮恨而亡。"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我以为 ,为天下苍生社稷,项羽是人杰;为黎明百姓,项羽不愧是英雄!然而时运不机,项羽才会有垓下的悲剧。单在义气方面,我都是很佩服的 ,难道说让我们都去学象刘邦那样的奸诈小人吗?古往今来,有多少英明可以永垂,但留下的英雄有几个呢 ?
项羽是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英雄,所以他有时会表现出不必要的妇人之仁,像鸿门宴时.关键时刻没表现出"无毒不丈夫"的 魄力.也怪他没运气,项庄舞剑时没把刘邦干掉.刘邦就运气好多了,在平城居然逃了一劫,历史有时就会因为这些巧合而改写。置之死地然后生,不屑于卑鄙手腕,全身散发着才气 ,项羽是真英雄,真豪杰,而决非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家 。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或许这就是项羽能留下美名的原因 ,项羽之所以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经自刎 。如果,也只能说是如果,虞姬没有死,我想历史也许就要改写 。世事往往弄人,就像项羽,由成到败,实则是上天的笑话。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破釜沉舟,三千子弟破秦军数万,行军用兵之道,显然超过韩信徐达。可惜,无一明主,令他忠心辅佐,自己称王,竟落得四面楚歌、拔剑自刎、血染乌江的悲惨下场。
鸿门宴项羽过在优柔寡断,过在妇人之仁。想他一介武夫,性格豪爽,血气方刚,容易激动,千斤重担压在身上,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项羽本不是狡猾奸诈之人。他重义,项伯为一己之私坏他大事,他不可能无动于衷。然血浓于水,到底没有责怪项伯。项羽不像历代帝王,能为帝王之位不惜牺牲一切亲情、友情、义气。由此观之,项羽属有血有肉之人。
若刘邦血染鸿门,那么天下人一定唾面而骂之:“无耻之徒,不念战友之谊,趁人之危。”那也不会留下霸王别姬、宁死不过江东的美名了。 试问谁又不想交一个项羽似的人呢?
西楚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