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致拜占庭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帖木儿的西征并在安卡拉附近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20万大军,生俘了巴耶济德一世,这只是延续了拜占庭帝国的寿命,使它多生存半个世纪。帖木儿去世和奥斯曼帝国再度兴起后,拜占庭灭亡的时机终于来临。为什么这个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拜占庭帝国会在1453年覆灭呢?这时它面临的敌人太强大了,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根本没有力量抵御这一强大敌人的进攻,这当然是它灭亡的直接原因。比如说,奥斯曼军队人数众多,拜占庭根本没有那么多军队,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拜占庭守军只有奥斯曼军队的二十分之一。又如,奥斯曼军队拥有强大的炮兵,他们能制造大型火炮,而拜占庭军队没有火炮。尽管他们早已掌握了火炮的制作技术,但没有财力来制造。(注:参看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47、449—450页。)
还不应忽视,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没有一个肯真正帮助自己的友好国家。威尼斯、热那亚的经济实力充实,军队、尤其是海军,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它们都只是想乘拜占庭帝国内外交困之机获得佩利奥洛格斯王朝更多的许诺,并从拜占庭分崩离析的过程中捞到更多的利益,甚至还想同奥斯曼帝国分享战利品。以威尼斯共和国来说,它只考虑自身的狭隘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拜占庭帝国一旦灭亡后东西方军事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给威尼斯带来的不利后果。威尼斯的贵族们“完全忽视了穆罕默德二世夺取君士坦丁堡的准备”,[1] (P67)短期的商业利益蒙住了他们的眼睛,结果,听任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
拜占庭帝国灭亡了,它的灭亡固然引起了西欧的巨大震动,并为此祈求上帝把人们从这场大灾难中拯救出来。但不少西欧人却认为,希腊人是罪孽深重、腐化堕落的教会分裂者,他们脱离了罗马教会,所以遭受亡国厄运是罪有应得。(注:参看黄维民:《奥斯曼帝国》,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107—108页。)拜占庭灭亡的悲剧短时间内“又在整个欧洲恢复了旧日的[要求团结一致的对付东方敌人的]感情,虽其势已不如前”[1] (P91)。西欧再也号召不了人们组织新的十字军东征了。西欧的基督教徒们确实曾为组织新的十字军东征捐献了钱财,但这些钱财却被教庭的继承者侵吞了。不仅如此,在西欧,“几乎没有一个有力量的政权不与穆罕默德二世和他的继承者密谋来反对其他国家的”[1] (P92)。
毫无疑问,拜占庭帝国是在孤立和绝望中被入侵者毁灭的,这可以被看成是它灭亡的又一直接原因。
在拜占庭帝国内部,宫廷斗争不绝,地方势力离心离德,贵族豪门腐败淫乐,社会上层又明显地分裂为亲罗马教皇派(亲西欧派)、亲奥斯曼帝国派和既反对西欧和罗马教皇,又反对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派,三派勾心斗角,互不相容,以至于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不亡是天理难容。这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由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所引起的。(注:参看尹曲:《拜占庭帝国是怎样灭亡的》,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50页;参看列夫臣柯:《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及这一事件的历史后果》,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11期。)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却没有具体的、深刻的分析,也无助于问题的解答。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拜占庭不应当一直把战略重点放在西方而忽略了敌人主要来自东方。这种说法是与拜占庭帝国的“罗马情结”有关的。“甚至直到1453年,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这个东地中海国家,仍然以‘罗马国家’自居,其臣民也都自称为‘罗马人’,其教会自称为‘罗马教会’。而且,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历代皇帝几乎没有忘记‘光复故土’的使命,一直把他们的战略重点放在西方。历史证明,这一观念是使拜占庭国家在维持生存将近1000余年后,终于没有逃脱最后灭亡的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2] (P50)这种分析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把“罗马情结”的存在和维系说成是拜占庭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似乎强调过度了。
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篡权者亚历克修斯一世开始,他引入封建封侯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突厥进行了有力的抵抗。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这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十字军收复了尼西亚,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虽然亚历克修斯的孙子曼纽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拜占庭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尤其威尼斯人特别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腓特烈一世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但给帝国带来最大摧残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目的是占领埃及,但威尼斯人获得了领导权。在他们的怂恿下十字军1204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他们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而拜占庭的力量却彻底被削弱了。
拜占庭帝国这时已经三分五裂了: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奥洛加斯王朝统治。1261年他们收复君士坦丁堡,战败了伊庇鲁斯,恢复了帝国。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把他们在亚洲的敌人忘了。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穆斯林内部分裂。当鄂图曼帝国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鄂图曼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庭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庭的居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数人宁可拜占庭死亡。他们看着鄂图曼帝国将剩余的地域蚕食。
一开始鄂图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克服它。但随着炮的出现,这堵墙不能再保护这座城市了。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穆哈默德二世将自己看做是东罗马帝国的合格的继承人。到12世纪末,小亚西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都已经紧紧地落入鄂图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了。
此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宣布成为东正教的保护人。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将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继承人认为他们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继承人,是第三个罗马帝国。一直到20世纪初它们的覆亡,鄂图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认为自己是拜占庭的合理继承人。
拜占庭帝国在将经典知识传递给伊斯兰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却是他的教会。早期拜占庭的传教士将东正教传给了许多斯拉夫人。到今天为止,大多数斯拉夫人以及希腊人信奉东正教。东罗马帝国的建立年代和灭亡年代,395年和1453年,被定义为中世纪的开始和结束。
拜占庭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腹背受敌只是广义上的概念,实际上包括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都没能撼动拜占庭的根基.比如利奥三世,即使面对毁坏圣像、宗教危机依然可以从容面对阿拉伯人的进犯.同样在更早的伊拉克略王朝时期,那时还不是很强大的拜占庭在君士坦丁二世的出色努力下还是能支持很长的时间.在这期间,拜占庭的文化、宗教发展都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拜占庭发展的黄金时期呢?正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与文化的发展促使瓦西里二世在对外战争时期达到自身发展的顶峰阶段.
什么毁掉的拜占庭?可以看到为拜占庭崩溃埋下伏笔的正是安德罗尼库斯时期军事贵族的统治,拜占庭骨子里还是一个宗教文化发展为主的国家,可以看到希腊的影响相当的大.拉丁人一度给陷入低潮的拜占庭带来过希望,但终归,还是内部各个派系的斗争与内战毁掉的拜占庭.
民族,拉丁人我始终认为他们在历史上缺乏一定的机遇,另外民族问题在巴尔干由来已久,不是时间所能融合的,无论如何你也无法使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能在巴尔干和平相处.四处嫁公主多少也反映了拜占庭外交手段上的贫乏.最关键的一点:日益强大的奥斯曼瞪大双眼发现君士坦丁堡-这个拜占庭的权力中心与大部分拜占庭的领土都在他们帝国的中心地带,对这个冉冉升起并富有活力的新帝国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一个大礼物了.
因为敌人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