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今的研究程度来看,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识别主要依赖于火成岩组合和矿床的优势矿种两个标志。流体的标志无疑十分重要,但限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除了作为一个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必须具备有流体活动的广泛记录之外,有关某一个系统(或亚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或亚系统)在流体上的区别尚待进一步研究。图6-16标绘出了铜陵及其周边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概略分布。铜陵铜-金(银)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识别主要基于下述事实。
1)铜陵地区的侵入岩为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以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其中又以石英闪长岩占优势,这个侵入岩组合明显有别于周边地区(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8;邢凤鸣等,1999)。铜陵地区以北的繁昌地区出现大面积火山岩,侵入岩则为石英闪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组合,以石英正长岩-花岗岩为主。铜陵地区以西的长江对岸为庐枞地区,以大面积分布的火山岩为特征,侵入岩则为闪长岩-石英正长岩-碱性石英正长岩组合,以正长岩类为主。铜陵地区以南的贵池、青阳地区侵入岩为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花岗岩组合,以石英正长岩和花岗岩为主。铜陵地区以东的南陵地区则被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盆地覆盖。从侵入体的定位深度来看,铜陵地区主要是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而其周边则主要为中或中深成相的较大型岩体。铜陵地区侵入体组合及岩体定位深度与周边地区的明显差异是识别和圈定铜陵地区这一相对独立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重要标志。
2)铜陵地区是一个独立的铜-金(银)成矿区,已发现数十处铜-金(银)矿床(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8;储国正等,2000)。其北、西面的繁昌成矿区、庐枞成矿区以铁矿床为主,南面的贵池成矿区以铜-铁矿床为主。铜陵地区的主要成矿元素及其组合与周边地区的明显差异是识别和圈定铜陵地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图6-16 铜陵铜-金(银)成矿区及其周边岩浆-流体-成矿系统
(据邓晋福,2002c)
3)铜陵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航磁异常区。在航磁异常平面图上(常印佛等,1991;唐永成等,1998)呈现为一个由-1×100ηT等值线圈闭的椭圆形,它可能是铜陵地区与铜-金(银)成矿作用有关的深部岩浆房空间分布的一个图像的表现。
关于这个系统的真实边界还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地质填图工作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