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国150年,300万军队,为什么打不过一个小小的部落

2025-05-14 14:54:5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卫所军制度,这个决策是为了减缓后勤补给线对作战过程中的压力,如果军士能自耕种自收获,吃饭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就不用从老远的地方不断调集粮食来养兵。

明朝中期,卫所军制度开始腐败,很多上层军官开始侵吞军田,下层兵士没有田耕种,要么当了逃兵,要么当了流民,剩下的成了上层军官的奴隶。兵士成了佃户,区别在于他们是穿着军装的佃户。

明朝的监察制度也腐败了,将领吃空额的现象非常严重。就是明明有10万户口,他们上报100万,领100万军饷,90万就进入了他们自己的口袋。

这种现象造成了明朝宣布自己有200万大军,其实只有20万,所以打不过敌人20万很正常。

对于屡屡进犯的蒙古骑兵,明朝明显感觉力不从心。明朝将领一味驻守,很少主动出击。

但明朝的军事制度也是有一定优越性的,驻守边塞的将领必须时不时的建立一些功绩,不然就会被弹劾。所以他们会从军队里挑选一些精兵,用最好的武器,给最好的福利,一旦有战事就让这支部队出征,也能斩首一些敌人,到朝廷领功。

他们的这套军事管理方案,对于小股蒙古骑兵是奏效的。如果蒙古出动主力,那么就没有一个军镇敢于正面迎敌。

嘉靖年间,蒙古势力突然发展起来,蒙古俺答汗部成了一个大的部落,部落首领俺答汗颇得民心,具有威望。

这么一个部落,虽然只有二十多万人,却让大明十分头疼。京师的军营就是华丽的躯壳,九大军镇也是徒有虚名,没有战斗力。俺答汗率领五万多蒙古军队入侵,九大军镇吓得在屋里战战兢兢,不敢迎战。

最终蒙古在抢劫一番后大摇大摆的回去了,这一战让明朝蒙上很深的阴影。

战争是检阅一个国家国力最好的方式,腐败与否,有没有“料”,打一仗就知道了。

大明建国150年后,竟然打不过蒙古一个小小的部落,值得深思。

回答2:

如果指的是大明对后金你就太小瞧后金了。
首先明朝根本没有300万军队这个数。而且很多地方军队都在戍边维稳,真正用于东北的军队顶多也就在30万左右。当时明朝内部矛盾激烈,张献忠、李自成已经让明军疲于奔命。
当时的东北和塞外一样地广人稀,大军出去了很久都找不到敌军主力,而清军又以疲明之计,经常派小股部队骚扰明军边防,掠夺明朝人口。明朝中央政府又无能,崇祯的一些列对外军事外交举措都很失败。而且后金、清军的实力确实很强。动员10万人军队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战斗勇猛顽强。
后金就是一头狮子率领的群狼,而大明是猪率领的群羊。人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而且叛明投清的部队反倒在满清的制度下迸发了超人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