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矿系列
1. 成矿系列划分准则
关于成矿系列的概念,目前并不统一。程裕淇等认为: “成矿系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矿床类型 ( 或矿石相) 所组成,它们分别含有一定的有用组分 ( 元素、矿物) ,产出在一定地质单元的不同地质部位,其具体的生成地质条件虽有所不同,但都在一定的主要地质作用影响下,主要形成于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 ( 即统称的成矿期) 的同一或不同阶段。且从区域地质的发展历史角度来考虑,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构成一个四维成矿整体,即一个成矿系列”。这个概念包含 4 层意思: ①成矿系列出现在一定的地质单元中; ②成矿系列由占主导的成矿作用形成,即成因上是有联系的; ③成矿系列形成于某一成矿期; ④成矿系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矿床类型组成。
对于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的进一步划分,陈毓川等 ( 1983) 提出“主要依据岩浆的酸度和碱度,产出的相深条件 ( 火山、浅成、中浅成、中深成) ,火山作用成矿的海相、陆相条件和金属矿化组合,以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等”。
根据以上概念,扬子地台西缘地区与喜马拉雅期浅成斑岩侵入体有关的有色及贵金属矿床应归属同一成矿系列,在此基础上再按岩浆的酸碱度及其所产出的金属矿床组合建立亚系列及矿床类型式,也就是将喜马拉雅期浅成斑岩划分为成矿系列、亚系列、矿床类型式 3 个层次 ( 表 5 -1) 。
2. 成矿系列特征
分布于扬子地台西缘的喜马拉雅期浅成斑岩主要有两个带,均受深断裂控制。滇中斑岩带受渡口 - 南华隐伏基底断裂控制,滇西斑岩带受金沙江 - 红河断裂及箐河 - 程海断裂控制; 沿这些断裂及次级断裂浅成斑岩体成带出现,分片集中。岩体规模一般在数平方千米范围内,同位素年龄值为 32 ~ 62Ma,与斑岩有关的金属矿产有铜、钼、铅、锌、金、银、铁等,构成喜马拉雅期浅成斑岩成矿系列,其中依据岩石化学特征与矿床组合的关系又可分为两个亚系列。
( 1) 与碱钙性花岗斑岩有关的铜钼金成矿亚系列
该系列分布于红河深断裂旁侧,多为复式杂岩体,同一地区出现多阶段侵入的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煌斑岩、辉绿岩等。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中 SiO2为 62% ~ 70%,为中酸性 - 酸性岩类,Na2O + K2O 为 7. 47% ~ 8. 17% ,K2O / Na2O 为 1. 43 ~ 1. 67,碱度率 ( A·R) 为 2. 47 ~ 2. 71,里特曼指数 ( δ) 为 2. 75,属钙碱 - 碱钙系列岩石。岩体内外蚀变带均较发育,外蚀变带宽度相当于岩墙宽度或岩株半径。一般岩体内为钼矿,外接触带为铜矿,远离岩体为脉金矿或铅锌矿,不论金属元素还是金属矿物都存在分带现象,而且由斑岩体向外分别呈现为中高温接触交代型、中温热液细脉浸染型和中低温热液型金属矿床。举例如下:
表 5 -1 喜马拉雅期浅成斑岩成矿系列Table 5 - 1 The porphyry metallogenetic series during the Himalaya epoch in the west Yunnan
马厂箐铜钼金矿床: 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红河断裂带旁侧,成矿与喜马拉雅期 ( 34 ~48Ma) 斑状花岗岩体有关。岩体侵入于下奥陶统向阳组砂页岩及灰岩中,呈岩株产出,面积 1. 36km2。接触带宽 300 ~600m,岩体内蚀变为钾化、硅化,外接触带为矽卡岩化和角岩化。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毒砂,次为方铅矿、闪锌矿、砷黝铜矿。金属矿物及金属元素的分带与一般斑岩铜矿床成矿模式相同,即以钼为中心,铜、金 ( 铅、锌) 呈不规则的环状分布。
金属矿物分带为: 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
金属元素分带为: Mo→Cu、Mo→Cu→Cu、Au→Pb、Zn、Au、As→Pb、Zn、Ag。
主要矿化类型有:
1) 产于斑状花岗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钼矿 ( 中温) 。
2) 产于接触带镁矽卡岩中的含铜磁铁矿 ( 中高温) 。
3) 产于接触带镁钙矽卡岩中的含铜钼矿 ( 中高温) 。
4) 产于角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 ( 中温) 。
5) 产出在外带的破碎带蚀变型金矿 ( 中低温) 。
6) 产出在外带的热液脉型铅矿 ( 中低温) 。
矿化类型与金属矿物及金属元素分带一致,呈现出由中高温至中低温的变化,组成碱钙性斑岩铜钼金 ( 铅、锌) 成矿系列。
( 2) 与碱性正长斑岩有关的铅锌金银成矿亚系列
该系列广泛分布于滇中、滇西两个斑岩成矿带上,岩石类型有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角闪黑云母正长斑岩、煌斑岩,局部地区还见有霞石正长岩、白榴石斑岩等碱性岩类,多为浅成 - 超浅成侵入体,有时与陆相火山岩共生。岩石化学成分: SiO263% ~67% ,Na2O + K2O 9. 24% ~ 11. 54% ,K2O / Na2O 为 1. 88 ~ 7. 13,碱度率 ( A·R) 为 4. 16 ~5. 31,里特曼指数为 4. 23 ~ 5. 31,属中酸性碱钙 - 碱性系列岩类。接触带有角岩化及矽卡岩化,但范围较窄,蚀变及矿物分带不太明显,铅锌矿体一般出现在斑岩及其外接触带围岩中,金矿多呈脉状产出,矿化期与主金属同时或稍晚,举例如下:
姚安铅银金矿: 该矿处于滇中大陆裂谷内,斑岩带受隐伏的南北向及北东向基底断层控制,计有大小岩体 36 个,呈岩株、岩墙、岩脉产出,侵入于古近 - 新近系陆相火山岩及白垩系中,受北东、北西和东西 3 组断裂控制,矿体赋存于岩体及其接触带砂泥岩内,斑岩中铅储量占 61%,砂泥岩中占 39%,部分地段平均含银 176g/t,可圈出共生银矿体。另沿正长斑岩、煌斑岩脉及其外接触带产有热液脉型金矿,矿物组合为石英、镜铁矿、黄铁矿,平均品位 Au 为 4. 37g/t。该区斑岩体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接触带围岩有角岩化、碳酸盐化、硅化、重晶石化,火山岩中一般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辉银矿、自然银、镜铁矿等,呈脉状、细脉状、网脉状及散点状分布。主要矿化类型有: ①产于正长斑岩中的浸染状铅银矿; ②产于粗面岩及火山角砾岩中的铅 ( 银) 矿; ③产于砂岩及页岩中的脉状铅矿; ④产于砂页岩及正长斑岩中的脉状金矿。
这些不同矿化类型及产出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组成超浅成斑岩 - 陆相火山岩成矿系列。
北衙铅锌金矿: 该矿地处滇西北裂陷区西带,斑岩体的分布受北东及东西两条隐伏基底断裂控制。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矿体赋存于石英正长斑岩、矽卡岩及蚀变灰岩中,矿床氧化带深达 200m 以上,金矿与铅锌矿脉共生,无明显的金属矿物分带。斑岩体蚀变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外接触带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大理岩化和铁白云石化。矿石矿物为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多呈脉状、网脉状沿构造裂隙带富集,主要矿化类型有: ①产于石英正长斑岩中的铅锌金矿; ②产于岩体接触带矽卡岩中的铅锌金矿; ③产于蚀变灰岩中的热液脉型铅锌金矿。
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化组成与正长斑岩类有关的铅锌金成矿系列。
二、矿床类型
斑岩型矿床是重要的工业矿床类型之一,它们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矿化主岩、成矿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和矿石结构等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这类矿床的进一步划分存在不同的方案。
王之田等 ( 1994) 按全球构造环境、矿化类型和火山 - 深成岩浆建造将其划分为 3类: ①大陆边缘型 ( 板块边缘以 Cu、Mo 为主,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 ②岛弧型 ( Cu、Ag 为主,闪长岩、二长岩、正长岩类) ; ③大陆内部型 ( 陆内古板块,Cu 为主,花岗闪长岩类) 。
芮宗瑶等 ( 1984) 根据岩浆侵位及矿化深度将我国斑岩铜矿床分为 3 类,即火山斑岩矿床、浅成斑岩矿床、中深成斑岩矿床。
泰勒 ( D. Taylor,1980) 根据斑岩矿床的矿化类型划分为: Cu - Au - Ag 型 ( 岛弧型) ; Cu - Mo 型 ( 科迪勒拉型) ; Mo 型 ( 克莱梅克斯型) 和 Sn - Ag 型 ( 玻利维亚型) 。
宁奇生 ( 1979) 以代表性矿床将我国斑岩铜矿床划分为 6 式,即玉龙式、铜厂式、多宝山式、小西南岔式,铜矿峪式和角砾岩筒式。
笔者参考各种方案在对本区矿床类型划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根据大地构造环境、矿床分布的时空特征,本区与浅成斑岩有关的各类矿床应归属同一大类,即王之田等命名的大陆内部型或 V. A. Evstranhin 等划分的次克拉通型。
2) 从成矿系列整体出发,对亚系列的矿床进一步划分,并建立矿床类型式。
3) 矿床类型式的建立主要依据岩浆岩类型、岩浆侵位及矿化深度、成矿温度、容矿主岩、金属元素组合、蚀变及其分带、控矿因素及富集条件等。
4) 矿床类型以代表性矿床命名,分别称为马厂箐式 ( Cu、Mo、Au 型) 、姚安式 ( Pb、Ag、Au 型) 、北衙式 ( Pb、Zn、Au 型) ,各类矿床主要特征列于表 5 - 2 和表 5 - 3 中。
表 5 -2 斑岩型矿床特征表Table 5 - 2 The majo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phyry minerals deposits in the west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