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异常是对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赋存情况进行解释的基本依据。它的产生是由地表 到地下深处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综合起来,决定重力异常的主要地质因素有:(1)地壳厚 度变化及上地幔内部密度不均匀性;(2)结晶基岩内部构造和基底起伏;(3)沉积盆地内部构 造及成分变化;(4)金属矿的赋存以及地表附近密度不均匀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地质 解释,必须首先了解各类地质因素引起重力异常的特征。
(一)地壳厚度变化及上地幔内部密度不均匀性
引起重力异常的深部地质因素主要是地壳厚度的变化,此外,上地幔物质密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重力异常的分布。据测定,上地壳平均密度为2.6~2.7g/cm3,下地 壳为2.9g/cm3,上地幔为3.31g/cm3。可见康氏界面、莫霍界面都是明显的密度分界面。它们的起伏对重力场基本背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壳增厚,显示重力低;反之,显示重 力高。地壳厚度可由海洋区最薄的5km变到高山区最厚的70km,相应的布格异常也从 +4000g.u.变到-5000g.u.左右。图2-7是横穿青藏高原南北剖面布格异常、地形与地 壳厚度对比图。从图中看出,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从南到北由35km增大到70km左 右,喜马拉雅山正处在重力异常的梯度带上。
图2-7 横穿青藏高原南北剖面布格异常、地形与地壳厚度对比(示意)图
除地壳厚度变化外,上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匀性也会引起重力异常。图2-8是日本东北部已消除了地壳厚度变化影响后的布格重力异常,它反映出有一高密度俯冲带(密度 差ρ=0.07g/cm3)已插到约200km深处的上地幔中。
图2-8 日本东北部上地幔与剩余布格异常的关系
以上介绍的深部地质因素引起的异常范围达上千平方千米,幅度达几千重力单位。
(二)结晶基岩内部成分变化及基底起伏
在一些地台区,沉积岩下面是片麻岩、大理岩及各种结晶片岩组成的前寒武系结晶基 岩。结晶基岩内部又有酸性、基性等侵入体。同时还因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褶皱和断裂。这 些因素都使结晶基岩内部物质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重力异常。图2-9是波罗的海地区重 力异常与结晶基岩密度变化曲线对比图。此外由于结晶基岩与上覆沉积岩间存在一个大约 0.1~0.3g/cm3的密度分界面,所以在基岩内部密度比较均匀的情况下,重力异常可以很 好地反映结晶基底的起伏。在与油气藏密切相关的沉积盆地内,重力异常的变化主要反映 盆地结晶基底的起伏,如图2-10所示。图中坳陷地区及其周围就是油气分布的有利 地段。
图2-9 波罗的海地区重力异常与结晶基岩密度变化曲线对比图(据萧敬涌,1965)
(三)沉积岩的成分变化与内部构造
沉积岩内部不同岩性及不同时代的岩石往往存在着密度差异。因此在沉积岩系内部可 能存在不止一个密度分界面,并且它们往往与地质界面相吻合。例如我国华北平原奥陶系灰岩的侵蚀面与上覆石炭系、二叠系的煤系地层就是一个明显的密度分界面。地质界面与 密度界面的一致,是用重力方法直接寻找沉积岩构造的主要依据。这类异常一般在 100g.u.以内,有时甚至只有几个重力单位。分布范围在几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之 间。但是,沉积岩的岩性与岩相变化、砾石及砾石的局部堆积等,也可能引起重力异常,与构造引起的重力异常相混淆,给资料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
图2-10 布格重力异常与盆地基底起伏
(四)固体矿产的赋存
大多数金属矿,特别是致密状矿体,一般都与围岩有1~3g/cm3的密度差。但因矿体不大,所以引起的异常较微弱,多数只有几个重力单位,个别达十几到几十个重力单 位,分布范围也很小。而某些非金属矿(如岩盐、煤炭等)或侵入体及局部构造(如溶 洞、含水破碎带等)其密度一般比围岩要小。因此,当这些矿体或局部构造具有一定的规 模且埋藏深度又不大时,就能在地表观测到比围岩形成的背景场低的局部重力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