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 故事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二)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
参考资料:《99位名人故事》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霍金的故事
霍金是谁?他是一个大脑,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名义下的巨人……或许,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智慧的大脑诞生了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霍金躺在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这多半是因为霍金现在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邻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记忆里重新刻画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霍金的父母都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小镇的居民经常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车穿过街道奔向郊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
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霍金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病魔出现了
从童年时代起,运动从来就不是霍金的长项,几乎所有的球类活动他都不行。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自己变得更笨拙了,有一两回没有任何原因地跌倒。一次,他不知何故从楼梯上突然跌下来,当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儿子的异常状况。刚过完21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他被确诊患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大夫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两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这种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硕士论文的那一天。然而,一个女子出现了。
轮椅出现了
霍金的病情渐渐加重。1970年,在学术上声誉日隆的霍金已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使用轮椅。直到今天,他再也没离开它。
永远坐进轮椅的霍金,极其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
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又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引力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惟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来。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霍金取得巨大成功,但生活的现实取代了爱情的浪漫,他和简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来自直觉的启示:黑洞不黑
霍金的研究对象是宇宙,但他对观测天文从不感兴趣,只有几次用望远镜观测过。与传统的实验、观测等科学方法相比,霍金的方法是靠直觉。
“黑洞不黑”这一伟大成就就来源于一个闪念。在1970年11月的一个夜晚,霍金在慢慢爬上床时开始思考黑洞的问题。他突然意识到,黑洞应该是有温度的,这样它就会释放辐射。也就是说,黑洞其实并不那么黑。
这一闪念在经过3年的思考后形成了完整的理论。1973年11月,霍金正式向世界宣布,黑洞不断地辐射出X光、伽马射线等,这就是有名的“霍金辐射”。而在此之前,人们认为黑洞只吞不吐。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霍金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畅销书之王:《时间简史》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在这本书里,霍金力图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
在《时间简史》一书的开头,霍金指出:“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我希望此举不致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现在看来,霍金完全是多虑了。
1981年,刚刚3岁的何军权因为淘气爬上了村里的高压变电器,也就是在那一刻,他童年的欢乐戛然而止。
何军权 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就感觉我的肩膀动不了了,我问我爸,我说爸我手呢,我爸就说你调皮嘛,被烧坏了,然后医生把它拿掉了,我当时就问,我以后读书怎么办呢,那我还写字啊,我还吃饭,怎么办呢,然后我爸就没有说话了,他心里特别难受。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家人开始为何军权的未来深深地担忧,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家门口的一片堰塘改变了他的命运。
何军权 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有一次,看到别人喂鸭子,很大一群鸭子,我就想鸭子在水里能浮起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浮起来,我就跑到那个田里,把那个鸭子抓住,抓到那个塘里面,坐到鸭子背上,结果坐上去鸭子沉了。结果我们起来,鸭子就游走了,游走了我们就去追,结果去追,我就跑到深水区里面去了,有一人多深,我们下水的时候,也被淹了好多次。
在家门口的这片堰塘里,何军权在嬉戏玩耍中练就了一身娴熟的游泳技术,而他的游泳天赋也渐渐显露出来,1995年湖北省体委到荆州市挑选残疾人运动员,市残联推荐了何军权,那一年,他刚刚7岁。
何军权 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那天晚上我特别兴奋,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觉,吃晚饭的时候,我妈他们还专门弄了一些好吃的,什么猪耳朵啊、猪肉啊这些,我第二天就要出门训练去了。
在省队训练不到两个月,何军权就在全省比赛中获得了两枚金牌,这让他坚定了信心,有一天成为世界冠军。
何军权 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1996年开始,我就把目标描向奥运会了,体育就是我的一个舞台,我应该就是说,刻苦地训练,好好地来表现,让自己的实力在舞台上表现出来,通过这个舞台的展现自己,能够让社会认可我,认可我是残疾而不是残废。
从那以后,何军权每天的训练时间都在四小时以上,至少要在水中游一万米,消耗的体能相当于在陆地上跑步30公里。
从1996年到2004年,何军权在国内、国际大赛上共夺得了26枚金牌,7枚银牌和7枚铜牌。
2004年雅典残奥会,就在何军权获得两枚金牌,两破世界记录之后,他的胃病加重了。
何军权 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上午的预赛还没开始的时候,胃不舒服,胃酸过多,想吐,就拿了一包榨菜拿出来吃,正在这个时候,我的教练艾老师进来了,艾老师说,当时看我坐在那个垫子上面,脚拿着榨菜,弯着腰,在吃榨菜,他心情特别不舒服,他就问我,怎么了,我说胃不舒服,吃一点榨菜压一压,我感觉,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然后他就出去了。
在接下来的200米混合泳比赛中,意志坚强的何军权夺得了个人的第三枚金牌,并再次打破了世界记录。在这届残奥会上,他一共夺得了四枚金牌。
领奖台上,何军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过了奖牌和鲜花。
何军权 中国残疾人游泳队队员:我认为我是一个强者,我的翅膀是我的理想,因为别人不能够做到的,我一定要去做到。
2007年11月14日,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发布了北京2008年残奥会奖牌式样。北京残奥会奖牌的设计创意、造型与北京奥运会奖牌一脉相承,体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要求,完美诠释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著名残疾人游泳运动员何军权做为运动员代表向众多媒体记者展示了北京2008年残奥会奖牌。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何军权一举夺得50米仰泳、5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和男子4*50米自由泳接力四枚金牌,并且打破三项个人项目的世界纪录。何军权出色的表现使得国人为之振奋,他先后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特别贡献奖”、“无臂英雄”等荣誉称号。2005年3月,在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评选中,何军权当选为年度最佳残疾人运动员。
如今,何军权每天在水中训练超过4小时,训练量在10000米以上。消耗的体能相当于在陆地上跑30公里。由于失去了双臂,每次训练、比赛何军权都要奋力的用头撞向电子计时板,头部经常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有时为了冲刺阶段获得最后胜利,何军权毫无保留的用头撞向电子计时板,换来的却是长达半个月的头部疼痛欲裂。在雅典的一次赛前训练中,何军权由于触壁过猛撞破头皮,鲜血染红了身边的池水。正是靠这种顽强拼搏的自强精神和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无臂英雄”何军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绩。
何军权相信,无论身体上是否有残疾,但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打拼出自己的天空。在谈到北京残奥会的目标时,何军权表示:08年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竭尽所能在国人面前再创佳绩。今天的发布会上,何军权做为运动员的代表第一个接触到北京残奥会的奖牌,对于他来说,沉甸甸的奖牌也是今后300天奋斗的梦想。我们期待着在水立方的游泳池中,何军权为祖国赢得更多的金牌,让雄壮的国歌声一次又一次奏响在奥运赛场。
四指钢琴家——韩国姑娘李喜芽
她只有四个手指,却像蝴蝶的翅膀一样,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舞动,行云流水般让人心驰神往,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个坚强的女儿共同奏出人生的希望。
2007年4月,在中韩建交15周年之际,韩国著名四指钢琴家来中国的上海,大连,北京,西安等地进行系列演奏会,用4根手指敲响键盘的李喜芽演奏的天籁之音吸引每一位中国听众。
1985年生于李喜芽韩国首尔,是先天性畸形的一级残疾人,双手各只有两根手指,膝下没有小腿,且智力比正常人低下6岁的时候,妈妈就带她去上钢琴课,看她能否走上这条道路。但是没有钢琴学校愿意接收她。在被拒绝6个月之后,喜芽终于在一家学校开始上课了。经过了14年的艰苦努力,李喜芽终于站在了舞台上。
霍金 史铁生 罗斯福 等
好像都不是先天的残疾,但他们的奉献都是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