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71.4万元,地方收入为92.7万元,占任务的123.6%,周期增长16.2%。完成增殖税44.2万元,个人所得税51.8万元,企业所得税6.1万元,营业税5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1600万元,其中竹键盘厂500万元,湘鸿化工800万元,工艺品厂300万元。
二、各项产业齐头并进
我们积极立足乡情,面向市场,依托资源,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效益,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和推动了全乡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
1、传统农业稳中有增。全乡共种植水稻等农作物5551亩,其中中稻4800亩,优良稻的种植面积达到95%以上,粮食产量有大幅提升,达到亩均增产8%的目标,红花草种植达2000亩。全乡饲养生猪2684头,出栏1501头,饲养量比上年增长13.9%,其中母猪90头。饲养山羊1789头,出栏563头。养蜂400余箱。
2、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农户尝试有机稻、豆,草莓,无公害蔬菜,猪-沼-鱼(果、菜)立体养殖等适合我乡发展的农业项目,重点打造蛋鸡、蛋鸭,去年全乡共饲养蛋鸭68000羽,笼养蛋鸡和散养土鸡共46000羽。
3、生态发展深入人心。为保护好绿水青山,我们积极引导农户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做活山上文章,今年新增日元贷款造林70亩,工业原料林完成340亩,毛竹林改造800亩,果木林基地建设100亩。同时,我们还注重引导农户从单一的木竹生产走向更广阔的创业空间,做好生态文章,养鸭的鸭粪倒入塘里养鱼,养鸡的鸡粪生沼气,山上竹木有序砍伐,田里稻豆轮番耕作,全乡已涌现出走生态种养模式的农户300多户,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走上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共进的发展道路。
三、新农村建设成绩喜人
我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抓好4个试点村和25户“五小园”庭院经济示范户为重点,组织每位干部在试点村结对帮扶一户农户,一对一的宣传,进行资金、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支持,并印制发放了《村庄整治常识》等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册),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取得了较好成绩。去年全乡共发展“五小园”户138户。4个试点村已全面完成“三清六改”,农户共自筹资金120余万元,农户多的出资达2万元,少的也在5000元以上,投劳5000余个,硬化村庄道路及进户道路5047米,多数农户门前自发新建了水泥禾场。整修房屋130户,拆除空心房24户,建新房4户,100%的农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改自来水130户,入户率达100%。改水冲厕130个,入户率达100%。新建沼气池64个,占民生工程的160%,各试点村建沼气池40个,占试点村农户的30%。我们的成绩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新农村建设督察通报、县新农村建设《简报》、推进会及促进会等多次对我乡新农村建设经验予以推广,被誉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