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六年(公元1736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账济灾民一事,触犯权势而罢官。晚年居扬州,卖画自给。工诗文书画,兼篆刻。善画花卉,尤长兰竹。书法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 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 ”、“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 铸古今”、“畏人嫌我真”。“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婆娑的风竹是郑燮最喜爱描绘的对象,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抒发自己的胸襟,以象征虚心、坚贞、高洁的情操。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於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因嗜吃狗肉,曾经有大学士纪晓岚宴请郑《狗肉全席》大餐代乾隆皇求画趣事,画收藏於故宫。
百度知道 > 地区 > 台湾 > 板桥市
提问者: 魔法小天使snow - 秀才 二级
--------------------------------------------------
1.郑板桥和台湾的板桥市完全不相干
2.所以这个问题等於昭告大家 你特很想快些在客厅吃大便
3.不要一直羞辱自己 真是又干又操 笨驴矮螺子
4.郑板桥从没来过台湾 甚至不知道有板桥市这个地名
5.回答完毕 龟孙子不要害羞请快给分
短文主要内容是:郑板桥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各段大意 :
1、郑板桥小时候穷,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2、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3、他写的字自成一家,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
4、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
5、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因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6、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
7、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宝贵的财富一指他的诗书画,二指郑板桥关爱百姓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