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小区的封闭小区的缺点

2025-05-18 07:33: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城市交通受阻
研究表明,在大中城市内部,城市支路的间距一般宜小于 300 米,且越临近市中心路网越密,地块分划越细。如果每个住区占地都广达十几公顷以上,且不允许被穿越,则城市路网的组织势必稀疏、断续,密度降低。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城市如果每平方公里有100到120个街口,这样的城市是宜居的,因为它非常便利,马路小小的,但是路网非常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到处分布。纽约这种街区,就是1平方公里120个路口甚至还要多。但是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一平方公里只有十几个路口,北京则是一平方公里只有14个路口。这样的架构,没人时空空荡荡,一旦人口集聚,立马拥堵:路网不够密,马路修得再宽,毛细血管不发达,人流、车流都无从疏散。
对于疏解交通来说,增加道路密度比增加车道其实更重要、更有效。住区规模过大常常导致城市道路被阻断,城市道路遇到小区,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这也正是中国许多大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立交桥越修越多,但城市交通却每况愈下的一个原因。
2,街道活力丧失
加拿大记者雅各布斯在其著名的城市规划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大力提倡街道的作用: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
封闭式小区的一个问题是,在进行环境设计和公建配置时,通过一道围墙或者栏杆,把具有重要公共和商业价值的住区临街界面放到了小区内部。但是除了交通功能外,我们平时的很多活动,如购物、休闲、运动、交往等都可以通过街道空间来完成。封闭式小区不仅不允许小区边缘的住户及单元直接面向街道,甚至长达二、三百米远只有一、两处配备保安的出入口。
雅各布斯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街道芭蕾”图景:孩子们在公共空间玩耍嬉戏,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是不是很有爱?但是在我们的城市里呢?有道路(road)却少街道(street),封闭空间所造成的空间断裂比比皆是。大学、居住区、公共建筑、高楼大厦围栏冰冷,相互之间缺少支持与共享,没有形成真正的城市性空间。
3,服务设施不足
虽然根据《居住区规范》要求,每个小区都应配备一套完整的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且不说我们的小区内的商业设施是否完全配备,即使种类配备完全了,也不过就是各种服务提供一两家,根本不足以满足一个小区内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人的需求,就更不用说我买个东西还想“货比三家”了。
相反的是,在一些高档住宅小区内,开发者不惜下重金建造游泳池会所等高端设施,但使用人数有限,最后还是不得不对小区外顾客开放。
很多反对的人,或许时间不那么紧张。6年以前,一位中关村大佬跟小编说,一线城市里最宝贵的是时间,每人每天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3小时,这还包括了我们坐地铁的时间(你总要刨去工作、睡眠、吃饭等时间吧)。如果住在一个封闭式的小区,每天为满足自己衣食住行而浪费的时间,汇总起来,其实也挺恐怖的。开放式小区是顺路买菜买水果,封闭式小区是绕着弯儿买菜买水果。有浪费的功夫,不如去读几本闲书。
商业设施的天性就是公共性和开放性,它应该通过扩大服务对象来分摊经营成本,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其经营内容和方式。现在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山大。试想,一个封闭的小区,如何嵌入更多的服务业?如何让居民生活更方便?很多人担心开放式小区的安全问题,但在小编看来,就业增加所带来的社会稳定,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