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可能不参战,日本的战争计划就是霸占太平洋,即便是美国不出兵,日本也会打到美国去。偷袭珍珠港,日本就出动了好几艘航母,不难看出日本的野心。在苏联方面,德国也是讨不到好果子,在寒潮来临时,德国注定惨败,德国部队损失惨重,先锋部队走的太快,后续的补给跟不上,也是白搭。事实上,美国人也聪明,刚开始只是援助,不出兵,坐山观虎斗,后面珍珠港被炸,综合整个战争局势,刚好找个借口出兵。二战美国是真正的大赢家,战场都在其他啊啊国家,不在美国本土,人家的战争损耗最少,战后经济和科技发展最快。
在二战前,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也就是楼上说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有着两大洋的庇护,不必漂洋过海去参加战争,干扰其他事务。历届总统选举也经常保证不把选民的孩子送去海外流血打仗,但是到二战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由于德国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美国的焦点开始放在欧洲,根据形势来看,德国人战斗力实在太恐怖,美国人担心德国统一欧洲甚至击败苏俄,从而变得过分强大以后威胁到美国,所以开始有意识的帮助盟国,当时主要是对英国进行协助。国会于1939年11月4日修订了《中立法案》,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支持了英、法两国。至于楼上所说的大西洋宪章,其实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条约。
在1941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租借法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重要步骤。更加明目张胆的支持盟国,这种行为事实上已经是参战了。
而在偷袭珍珠港的前两个月,美国已经对日本进行了武器和战略物资禁运,并且尽力阻止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使日本人更加怀恨在心,当时美国国内巨大的战争潜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大部分日本人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太平洋上击败美国,只有少数人清楚的看到美国巨大的战争工业潜力,包括偷袭珍珠港的策划者日本帝国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但是他也寄希望于在太平洋上快速击败美国,从而至少在一年之内让美国无法染指亚洲,待日本将整个亚洲问题解决后再来回头对付美国。、
所以日本策划了珍珠港事件,基本上歼灭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是日本还是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美国人并没有被击垮,并且在短期快速强大起来,从新在太平洋上和日本开始了拉锯战。并且在中途岛一举瘫痪了日本海军,从此再没有把主动权交给日本人。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自导自演引诱日本人发动袭击,而事实上偷袭之前罗斯福已经得到了情报,但是隐藏不报。这种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有它的道理,罗斯福的确非常期盼加入二战,但是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美国人丢弃孤立主义参加战争。他的确通过了一系列手段来鼓动美国人的参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