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相关背景。如果你清楚这本书是如何被创作的,是出于何种
目的出版的,那么,你自然对这本书的价值就有了一个粗略的评估。通常来说,一百年
以前的书,以及更久远的书,能够流传到现在,都意味着它们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值得
读一读。(当然,显然你无法读完所有的书,只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国外翻
译过来的书,也意味着它们有独到之处,可以考虑读一读。值得尊敬的长辈、可信赖的
朋友推荐的书,也是可以考虑的。然而,如果是明星学者(就是说那些有很多头衔、众
所周知的家伙)推荐的书,那么就值得怀疑了,因为他们的“推荐”无论多么诱人,充
其量都只是广告,广告意味着包装,意味着值得怀疑。
接下来,可以关注的是书名和封面,以及整本书给人的直观印象。举个例子,如果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你走到图书馆心理学专栏,开始寻找你想要读的书,你首先能看到的
只是书脊上的书名,如何才能做出更有效的选择,避免自己迷失在茫茫书海中呢?如果
一个书名非常有挑逗性,或者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那么,这通常是一本流行
读物,比如《金钱术:由金钱洞察人性,改善人际关系》、《赢: 人生是这样炼成的》、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等。如果你想涉猎某个专业领域,带有大纲、导论、引论、概论
字样的书名是值得关注的,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牛的书名。一本书能够能有第3版,以及
更多版次,这通常也意味着它是有价值的,比如西方心理学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 /
-第17版.》,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在他生前就有过8个版本,还不算那些翻译成其他
语言的版本。只有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书才会受到这样的关注,包括作者的关注、读
者的关注、出版社的关注。那些敷衍了事的书可能连作者都会忘记它们的存在,更不用
说出版社和读者了。
关于封面,我对它的品味和书名也是类似的。一个花里胡哨的封面往往意味着内容的
通俗流行,面向那些喜欢靓丽色彩搭配的休闲阅读人群。好书的封面,它通常是简洁大
方的,至少能够一眼看到书名和作者。有价值的书,就好像有价值的人一样,他们有自
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体系,用不着讨好读者,也用不着刺激读者。他们静静地存在,自
然拥有了一份存在的价值,不必在乎他人的吹捧或贬低。
出版社和著作者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是翻译作品,那么译者也属于被评估的因素之
一。这些因素是一本书的“品牌”,每个人对于书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品牌”。我个人
对书的涉猎不广,就目前而言,我偏好的出版社有上海译文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
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大学相应出版社里,我比较喜欢北京大学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出版社等。作者、编者或译者这些,
我更喜欢主流的、经典的、传统的——这几个词语很容易引起误解,似乎我是那种刻板
的老先生,试图抹杀新思想。在我看来,主流、经典、传统的反义词是幼稚、浮躁、轻
率,与新思想、新发现并不矛盾。创新一直是被鼓励的,它本身就是非常传统的思想,
反传统不意味着创新。
上面提到的这些,都是一本书非常外在的东西,如果只凭这些因素来判断一本书的价
值,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外貌协会”了。在与某本书正式“交往”以前,我们还可以关
注书里一些稍微内在的、但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的部分。这些部分包括书的序言、前言
、目录、附录、尾声、参考文献以及广告,还有插图、纸张质量等。
有人读书一上来就啃正文,我总觉得未免操之过急,缺乏一点应有的前戏。我认为,
读书应该调动全身的感官。一本书拿在手里的质感怎么样呢?它纸张看起来舒服吗?翻
起来舒服吗?翻开的时候,是否有让人不舒服的气味?装订怎么样?是否很难打开?插
图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呢?清晰度怎么样?书里有广告吗?什么类型的广告?这些广告
会令人厌恶吗?有参考文献吗?参考文献详细、规范吗?
在纯主观感受之外,我们应该仔细读一读那些正文前后的文字,比如序言、自序、前
言、后记、尾声等等,这些往往最能体现出一本书精华之处。拿韩松的《地铁》举个例
子,这是一本小说,有两个封面,外面的封皮上有一些名人的推荐语,取下封皮,真正
的封面很简单,几乎是纯黑,上面简单地写着中英书名、作者名、出版社/集团。除了正
文和两个有关地铁灾难的附录,小说只有一个简单的自序。读自序的时候,你会发现,
作者是一个非常关注中国现实的人,他在自序里讲述了大量与中国相关的地铁的事实。
不难推断,《地铁》这本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中国现实,可它又得出版,而不能
是禁书,因此,不可避免地,它带有一种晦涩的凝重感,各种各样奇怪的比喻把人带入
了一个个奇异的地下世界。如果忽略了韩松的自序,很容易就把《地铁》当成了都市小
说、恐怖小说、悬疑小说,并从通俗小说的角度把它归类成了“烂书”。
最后,从情感的角度,我谈谈好书的特点。一本好书,不必取悦却能让人兴奋,不必
煽惑去能让人激动,不必威慑却能让人敬畏。在任何一个时代,好书始终是好书,无论
它属于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无论它存在还是消亡。因为智慧就在那里,这是跨越种族跨
越国界跨越时代的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石。
一本书要想成为好书,首先得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曰轻,曰平,曰廉,曰正,合起来可称为好书“四德”。
轻。作为一本好书,身段一定要“轻”,这倒不是说好书都是高高在上,高冠华服的,而是说书就是用来读的,读的人多,书的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但既然让人读,就要尽量体恤民情,比如,躺在床上读书时,对书的重量就会敏感起来。本来,当是时也,身体平伸,无局促端坐之劳苦,心随书游,无世俗烦务之纷扰,暖被在身,无温度过低之后顾,得佳书读之,何其乐也。但此时问题即随享受而来——若书之重,岂可奈何!试想,从被子里伸出手来,就不得不举着书读,此时书的轻重真可是一件大事了。书较轻,则可单手持之,举头上而阅之,且较耐久,不需频繁换手;如是煌煌巨册,单手持则力有不胜,双手持,则需作投降状,如此则躺着读书的妙味尽失矣!如是温度较高尚好,如遇冬天苦寒,则更添苦恼,一手出被,尚可期以更换,如两手皆持书读,则久冻之下,不得不缩回被内难以为继,但看好书就在枕侧,岂可不读?于是又伸手持书读,再缩回取暖,如此往复,平添许多麻烦。曾记得读樊性志先生所著《晚明史》,著作资料详实,文笔畅达,可称得上是“叙事史学”的扛鼎之作,但上下两厚册,硬面装帧,其重可知,又正值寒冬,室内并无暖气,平时工作甚忙,偶得闲暇,躺于床上读之,即遭如此局面。欲待不读,奈何书虫作祟,心痒难奈,只得忍一时之寒冷,坚持读下去,此时之想,若此史属“轻”史,则方便多矣。
平。一本好书,除了做到“轻”之外,还要尽可能“平”。这是指书本翻开之后,能相对自然平摊,便于阅读,而不劳找出手机、钥匙,甚至辅以手脚等,四面按压,方可展开一读。双手空闲还好,若是手上另有任务,则烦恼更甚于书之重。比如,吃饭时于桌上放一本好书,边吃边读,则饭菜因好书以添美味,佳著以饭菜更宜入目,两相配合,相得宜彰,甚是理想。但此时发现书本装帧正规,翻开来一松手,必自动合上,努力压平中线,亦无济于事,于是不得不想法设法压平,以利阅读。但此时在饭桌上,左右皆是碗盏汤水,稍有不慎,便可使好不容易觅得的好书亦享受一番美味,于是谨之慎之,务使左右逢源,平添得许多紧张。再如晚间下班,忽感觉肚子饿了,于是泡上一碗方便面,坐在床上,一边吃自然要一边读几页书了,若是遇到展开即平坦熨贴的书还好,如是“不平”之书,就要想法设法压好,双手捧定面碗,低头吃面看书之际,还要时虞倾覆,如遇上要翻页,又要如此折腾一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都是一展即平之书,则甚合人意了。
廉。书价昂贵,不少人都谈过了。所以看过很多人写文章,说最理想的职业是当新华书店店员,或者图书馆管理员,原因无他,皆因为书价越来越贵,如此读书得近水楼台之利。其实仔细观察一番,发现新书书店的店员日日坐拥书城,却不见有人坐于店内读书,倒是有不少是在巡视防人不买光读的。不过,这也可能是职责所系,如果店员都去读书去了,书店无人管理,也不是好事。图书馆的管理员倒是看过很多都在读书,令人好生羡慕。只是编制有限,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的。大多数人还是要买书来读的,因此,好书应该便宜点,这个道理就不消多说了。曾看到报章网上不断有人疾呼国人读书太少,人均拥有册数不及某某国百分之多少多少云云,其实应该去大声疾呼一下想想办法降降书价才是正经。特别是经常看见一些所谓传世经典、豪华礼品书等等,总是不由得心头火起!传世好书无数,往大了说,皆是为文明文化传承而设,而不是用来如此折腾的。书价便宜点,还怕没人买吗?因此,我经常光顾旧书摊去淘些旧书,收获也不小,但近来发现旧书的价格也日渐不廉了,一叹。
正。读书最怕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那就是怕错别字。一本好书,纸可以稍劣,印可以略粗,装可以趋简,但字万不可有错。其实怕的也不是错别字,还是由错别字引发的担忧——字错了,内容印装是否也为拼凑?是否漏掉了内容?所以说,读书看到错别字,当然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了解正确的意思是什么的,但由此引发的如上所述的担忧才是令人惴惴于心中,“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因此,一本好书印刷时一定要校订正确,庶几让人读之放心,无买到注水肉之忧。
当然,好书的标准可以更多更细更全,不过,若具有以上“轻平廉正”“四德”,已是爱书人的幸事了。
鉴别一本书是好书,可以从以下几点判断:
首先,名人名家的经典之作。
第二,反映时代特点的最新之作。
第三,内容符合学习目标,程度适合于自己的优秀著作。
最后,要读自己愿意读的书。
很有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