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025-05-14 16:48:4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人们对植物体甚至动物体齐全的功能器官和精细的分工,一定会感到十分惊讶,为什么它的器官和组织的分工如此和谐?如植物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花用来传粉授粉;种子可以繁殖后代,甚至小小种粒竟然是整株植物的“浓缩”;茎用于水分运输和营养物质转移;根用来固定植株,并吸收水分和营养等。在人们看来,上述分工好像是有一种不明“外力”有意安排似的。其实,如果植物没有外在的限定,生命的发生和进化方向会如同“布朗”运动一样。但是地球环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又是相对稳定的“定数”,千姿百态的“布朗”生命,只有其中那些合乎自然“定数”的,才得以生存。也许有的外形很美,生长也很快,但是它可能不是缺花就是少果,或有根无茎,或有茎无叶,或有叶没有叶绿素,或有叶绿素没有气孔,或有气孔又不喜欢氧;也许会有这样的植物,只能在月光下生存,但由于月亮有月圆月缺的时候,即使生存了前半月,那么,后半月又怎样度过呢?也许有些需要较高的大气压,但是地球环境又不具备;有些喜欢一氧化碳,而地球上一氧化碳量又不足;有些对紫外线太敏感,但是阳光又总是挟带。以上所述的与环境背道而驰的植物,环境无法“成全”它们,它们只能倒在起跑线上。地球上现在生活着的植物种类约40万种,绝亡的种类应该是远远超过此数,估计至少有几千万种,甚至几亿种。所以什么样环境成就什么样的植物。

仙人掌

植物从诞生至今,一方面与自然抗争,另一方面与自然“妥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始终在矛盾中生存,在调节中发展。其中的规律始终是环境在先,生命在后。植物能够在数十亿年的沧桑中生存下来,这不知包含了植物的多少“睿智”,足见其“生的伟大”。植物调整的例子很多,如面对干旱,仙人掌选择了叶片退化;面对动物,刺桐身上长满棘刺,蓖麻生有毒素;为了繁育出优良的后代,桃树舍近求远(亲),异花授粉形成天然杂种;由于没有发达的根系,浮萍选择浮游生活;为了扩大生存范围,臭椿种子长了翅膀。当自然发生变化,植物总是及时跟进,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它们在适应的同时也在调节并改善着环境,调节的结果往往更有利于植物本身。如今,人类看似对环境不是被动的适应,同时也在“调节”环境,但“调节”的结果往往对人类更为不利。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植物表现出的从容,给人类以启发:“逆环境而行,必被环境淘汰”。

植物如果不顺从自然呢?初始生命若不进行自我调整呢?那么植物就没有存活到今天的可能。珙桐种子在自然条件下需要两年才能够发芽,成了濒危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七叶树种子成熟后,在自然条件下,一个星期后种子即已腐烂,成了濒危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倘若珙桐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十年还没有发芽;七叶树种子在成熟后当天即已烂掉,不要说是濒危了,可以说它们早已绝迹了。今天我们所能够见到的植物,它们的祖先在数亿年的进化中没有放松任何一个与自然适应的环节,不然就会导致种群的灭绝。植物分布在广袤的世界上,从赤道的莽林到极地的苔原,从隆起的高山到浩瀚的海洋,都有着植物的踪影。我们带你到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球南极北极和6000万年前的远古森林里去领略那里的植物。还带你到月球、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及银河系其他天体,看看那里植物存在的可能性。

回答2: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野生世界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