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要当官,为何要变得比别人富有,其实就是为了可以获得更多作恶的空间。所有人向善,唯独一人向恶,那么只有这个恶人才活的潇洒快乐,善人只能受尽束缚和痛苦,善人将这成为宽容,实际则是软弱。这是一个生存的世界,如何生存的好才是王道。有人愿意做羊,就肯定有人做狼,你愿意吃素?还是愿意吃肉?社会被狼统治,你没有机会怎么办?那就抢草吃,多吃一口才是真的,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懦弱的话,连草都会被别人抢走。
1、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发展深植于社会关系当中;人如果对群体生活适应不良,便可能产生性格偏差或缺失导致生活行为错误,从而影响自身或他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理解他们,这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2、理解人性所带来的作用。①增进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②教导人如何辨认自己的错误及其影响;③进而能理解到个人的错误行为损人不利己,更影响群体生活;④个人如何针对生活和谐进行改善。
3、人不够强壮到独自生活,群体生活是有必要的,因为透过分配劳务可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合作是群体生活所必需的技能。
4、个体心理学致力于提倡培养人的社会情怀,是生活问题之终极解决之道。
5、阿德勒提出的社会感与孟子所描述理想社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东方社会流传已久的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感便清晰、容易得多。
6、个体心理学假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想要追求的特定目标,虽然个人可能对于自己的目标选择不太了解,也可能是模糊的想象目标,然而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表现都朝向一个目标,是种对未来某些情境所做的准备,也像是一出从头到尾自编自导的戏剧
不同的人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都有所不同,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性的本能出自于先天和后天的教育,有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之初性本恶这个有矛盾的来看待一分为二的来看,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学会不同的人,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性的本能出自于先天和后天的教育有血人之初性本单也有人之初性本恶这个有矛盾的来看待一分为二的来看,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面对一切。
《论人性》
人性,即人类所拥有的维持自身稳定的本性。
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争来论去,似乎支持“无善无恶论”的人,逐渐成了主流。告子有云:“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王阳明有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事实正是如此:人之初生,心智未开,与动物无异,并无善恶之分。譬如虫,本无益害之分:利于人,则益;不利于人,则害。——事物的善恶美丑,实是人心善恶美丑之念的幻影。
鼻塞的人,不分香臭;色盲的人,只见黑白:若事物的特征,是其本性,则不会随人变化;若随人变化,则并非本性。
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若思虑更为深入,能明白善恶一体,则世事人生的诸多迷惑,都将烟消云散。有昼无夜,有晴无雨,物必不生;有雄无雌,有长无衰,物必绝后——唯有阴阳调和,方能长久。若人性从始至终,均无善恶之分,人类早已消亡——只一个庸德庸行,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
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可分善恶的人性,还能再分:善恶分性;善恶合性。前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初呈现的善念或恶念;后者是内心对于外界,所最终呈现的善恶之念。
再恶的人,内心也有善念;再善的人,内心也有恶念。善恶两念,交织于心,不相容而相争,可共存而相抵:善多恶少,则善显于外;恶多善少,则恶显于外。越善的人,善恶合性越善;越恶的人,善恶合性越恶。
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据此,不难明白,为何心理学上有“本我”“自我”“超我”之分。
正因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素丝,而逐渐有着善恶之分,所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语出墨子)。这与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谓异曲同工。
人性的分化,在早期,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心智成熟后,则受自身与环境的双重影响。若人成长于完全相同的环境,则性格不会有丝毫差异。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所处的环境,也有微妙的区别——这足以诱发两者性格的差异。
《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所以,心性未定,要守好门窗,入善拒恶,以自澄静;心性稍坚,又当逐渐纳小恶而拒大恶;若外恶不足以乱于内,便可混迹风尘,于动中取静,在苦中作乐。
居家忌奢,而尤忌太俭;治家忌宽,而尤忌太严。(化用于《格言连璧》。)教育子女,当宽严互存:太宽,则心性乱;太严,则真性失。环境愈是杂乱,愈要注重渐正其心,渐任其行;生活愈是优渥,愈要注重贫养其身,富养其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欲人向善,己必先善——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没事多去你所在的城市的边缘地带看看,很多悲欢离合全部很好地展现在市井小民的生活里,看多了你就会理解人情世故,也会理解人性,这是我大学一个社会学老师说的方法。
多看书,书中的世界能很好的人性的多样,多看社会新闻,有的时候就能体会到什么叫百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