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影评

如何用专业角度评析《霸王别姬》这部电影?
2024-04-28 21:59: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它为张国荣带来了崇高的国际声誉。《霸王别姬》在说两个京剧艺人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实则在言中国人对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时代的转换与人物命运的转折紧密相联,社会性与民族性紧密相联,信仰与现实紧密相联,陈凯歌说他要拍一个关于“迷恋与背叛”的故事,于是他拍了这样一个“真虞姬、假霸王“的故事,人性的错位与灾难的重击为影片罗致了多面和丰富的戏剧性。



加上张国荣对“程蝶衣”近乎完美地演绎,可以说无论从影片还是表演,《霸王别姬》都是中国百年影史上的一座高峰。



扩展资料

《霸王别姬》主要剧情:段小楼与程蝶衣是一对打小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一个演生,一个饰旦,一向配合天衣无缝,尤其一出《霸王别姬》,更是誉满京城,为此,两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但两人对戏剧与人生关系的理解有本质不同,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

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致使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可耻的第三者,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回答2:

作为反思文革最优秀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神来之笔。这部电影浓缩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也是中国史上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它把时代的转换与人物命运的转折紧密相连,结合社会性和民族性去表现人性的发展,又以人物命运来反映当时现实,使几者达到完美融合。同时,《霸王别姬》生逢其时,在九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时期,它找到了极好的契合点。综合以上种种,使此影片得以一直屹立于中国百年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

  用意识形态理论来看这部优秀的电影,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什么是意识形态。无数个个体鲜活的心路历险与精神体验,经过历史的主观筛选与简化,成为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群体的、经验性的、概念性的思维方式与经验范围,这就是意识形态。它是个体经验的抽象。由于统一的、长时间的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下载了既往意识形态的软件,每个人都事先被安装了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程序,这使得意识形态的条例解释对个人现实生活的经验可能性形成了强烈的先入之见,直至规定每个人感受现实、解释生活的方式、角度与结论。因此,我们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都成为了既定意识形态概念与条规的坚定捍卫者,并往往因此而夸张了历史的责任感和道义感。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经过提取、简化和主观选择稳定后的意识形态。抽象的既定意识形态不但声情并茂地规劝个人独立地感受真正的现实、发现现实真正精神蕴含的可能性,不但用它无形的羊鞭使每个个体的人趋同于意识形态的群体简化概念,不但对于历史事件有其通俗化的、老少咸宜的解释,对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有其一脸圆滑的老练说辞。简而言之,我所理解的意识形态便是影片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即社会历史。

  在程蝶衣的饰演者张国荣离开我们两年多以后,重拾凯歌导演巅峰之作《霸王别姬》,不觉百感交集。好似与小楼、蝶衣同历了从万般张狂到无比压抑,从人到鬼的黑色旅程。《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他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这部影片,在华丽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导演的态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明显的嘲讽。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段小楼——铁骨铮铮男儿汉,壮怀凛凛大丈夫。他为救师傅,救凤仙,数次以硬物击头部,次次成功。搭救恩人和佳人于危险之中,尽显豪情。而其在文革中被逼再以砖块击头,头部流血而砖块完好,此处暗喻相当高明。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日军占领时期,解放初期再到文革时期的他,有做“角儿”的辉煌与狂野,也时时面临各种艰险,他以自身的勇敢和一点点儿的“小聪明”常能化险为夷。与此同时,我们也亲眼目睹了他性格转变的过程。因为为日本人唱戏而啐泣蝶衣(尽管蝶衣完全是为了救他)的那个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段小楼,到文革时期对蝶衣说出“你吃一回软儿,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的失去了倔强性格的段小楼,这种堕变如何不叫人心痛?

  面对程蝶衣的感情,他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伴落花”。段小楼总是哈哈一笑,照样去喝他的花酒,寻找自己的快乐。对他而言,戏就是戏,怎么演都是假的。舞台上的虞姬纵然千娇百媚,倾倒众生,也只是一个男人扮出来而已,这个男人是他的师弟,就这样,没有别的了。生活中,他照顾关心着他的师弟,他没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男人。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未在此停手,而是更深层次地提示了文革对人性的毒害。那便是让小楼被逼跪在众人面前揭发蝶衣,还要与凤仙划清界线。蝶衣与凤仙无疑是小楼生命中最珍贵的人,是他宁愿牺牲性命去保护的人,而此刻却要去“揭发”,要去彼此伤害,在对方筋肉的跳动中发出饱含血泪的颤抖地狂叫,那种痛彻心扉之感,比死更叫人痛苦。“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令人窒息的黑色的日子,无望的生活完全麻木了小楼的心智,让他不知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使他无力再抗争,成为一个“活死人”。

  每次的革命,战争,都带给人们身心的无尽创伤。然而,身体上的伤口尚可愈合,失去的家园方可重建,惟独这心灵的创伤是最难康复的。

  程蝶衣——无人不会为之动容的角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用小楼的话说即是:“蝶衣啊,你真是不癫狂不成活啊!”张国荣成功地演绎了程蝶衣的悲情人生。相比起被文革的恐惧感时刻吞噬着的段小楼,蝶衣身上反而多了一分从容。是否因为小楼的生活中还有凤仙和家庭做为其支撑(也是其压力所在)呢,这点我们不得而知;而蝶衣的一生,却是除了京剧,便只有小楼。

  笔者实在不愿把蝶衣对小楼的感情用一个简单的“同性恋”来形容。从刚进入戏班起,小豆子便已开始承受种种欺凌(至少没有什么关怀),后来“公公”出于人性的扭曲对蝶衣的“宠爱”,吕四爷将个体完全浸于戏中而对蝶衣的欣赏,甚至赠予条幅“芳华绝代”``````如此这些,将蝶衣的性格逐渐扭曲。“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与“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底哪一个才是蝶衣的真心告白?“我本是男儿郎”,当他细小的声音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压力,正如他柔弱的身躯被压倒在张公公那庞大的身下,他无助,他绝望,只有对师兄的“爱”了!他对师兄的暖昧情感,却也是畸形的!男人怎么能爱男人呢!他是一个男旦,一个红透半边天的男旦,舞台上他扮演着各个女子,其实那才是他,真正的他,在生活里他才是在演红——扮演着男子。在他心中早就把自己当成女人了,当成了虞姬,并爱上了楚霸王!“就这样,咱俩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不行么?”他这么对师兄说。由“男儿郎”向“女娇娥”的转变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对于这个从妓院里出来的人,他是很难接受一个“女娇娥”的人格的。但他还是被虐待式的纠正了。他被强制性的培养成一种人,但又成为不了这种人。他的位置是错乱的,具体的说是一种性本位的错乱。而对其错乱应附有重要责任的段小楼却不能满足其错爱的需要。这是一种双重的压抑,一种双重的失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他依旧钟情于自己的选择。而自己也最终达到了人戏不分的程度,就好似袁四爷的那句:“有那么一两刻,我袁某人也恍惚了起来”。但蝶衣的钟情得到的却是背叛,先是小楼后是小四。就这样一个是重铸其人格的人,一个是自己对其有过救命之恩的人先后背叛了他。然而,在知音段小楼面前,他是真实的蝶衣,才是当初的那个小豆子。共同经历了从底层“混”到名角儿的辛酸坎坷,也只有他们才能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从此来看蝶衣对凤仙的排斥,就一点儿都不觉得出格了。从对凤仙的态度上来看,最初他对凤仙极力排斥,想把她再逼回妓院,文革批斗过程中他把小楼的“狼心狗肺”全部归咎于凤仙,而批斗后对凤仙却有无助的同情和惺惺相惜的怜悯。蝶衣对凤仙的态度变化似乎可以通过他开始时的“凤仙小姐”至后来的“凤仙”的称呼变化中理出一丝头绪来。

  程蝶衣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选择在文革结束后上演一部真正的“虞姬之死”,这正是对文革造成的人性摧残甚至毁灭的血泪控诉,它让人们不再相信世间还会再有光明。舞台的幕布落下了,人生的戏也结束了!虞姬死了,带着一抹动人的微笑,死在了刘邦万马千军的阵前,死在她极爱的男人怀里;程蝶衣死了,含着一丝凄绝的悲哀,死在他一生周的舞台上,死在他不能爱的人面前。

  除此之外,一些“琐碎的细节”也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对中国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怀疑在影片中游行群众中得以展现,他们只要一有人煽动便会喊出极其随势的口号。诚然,中国的解放,革命的胜利,需要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那些毫无判断力的“战士们”,曾多少次被人利用,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呢?同时,影片中几件道具贯穿始终,如宝刀,砖块等,这些均对影片剧情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菊仙,小楼,蝶衣其关系的分崩离析是由小楼的背叛开始的。其结局是菊仙自缢,蝶衣自刎。这一结局不能不说是令人震惊的。这让人十分丧气。因为我们看到他们一起走过了军阀时期,抗日战争。却躲不过“文化大命”。这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透纸背的批判。
满意请采纳。

回答3:

作为反思文革最优秀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有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神来之笔。这部电影浓缩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也是中国史上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它把时代的转换与人物命运的转折紧密相连,结合社会性和民族性去表现人性的发展,又以人物命运来反映当时现实,使几者达到完美融合。同时,《霸王别姬》生逢其时,在九十年代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三足鼎立时期,它找到了极好的契合点。综合以上种种,使此影片得以一直屹立于中国百年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
用意识形态理论来看这部优秀的电影,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什么是意识形态。无数个个体鲜活的心路历险与精神体验,经过历史的主观筛选与简化,成为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群体的、经验性的、概念性的思维方式与经验范围,这就是意识形态。它是个体经验的抽象。由于统一的、长时间的社会教育,我们每个人都下载了既往意识形态的软件,每个人都事先被安装了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程序,这使得意识形态的条例解释对个人现实生活的经验可能性形成了强烈的先入之见,直至规定每个人感受现实、解释生活的方式、角度与结论。因此,我们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都成为了既定意识形态概念与条规的坚定捍卫者,并往往因此而夸张了历史的责任感和道义感。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经过提取、简化和主观选择稳定后的意识形态。抽象的既定意识形态不但声情并茂地规劝个人独立地感受真正的现实、发现现实真正精神蕴含的可能性,不但用它无形的羊鞭使每个个体的人趋同于意识形态的群体简化概念,不但对于历史事件有其通俗化的、老少咸宜的解释,对于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有其一脸圆滑的老练说辞。简而言之,我所理解的意识形态便是影片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即社会历史。
在程蝶衣的饰演者张国荣离开我们两年多以后,重拾凯歌导演巅峰之作《霸王别姬》,不觉百感交集。好似与小楼、蝶衣同历了从万般张狂到无比压抑,从人到鬼的黑色旅程。《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他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认为“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 这部影片,在华丽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导演的态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明显的嘲讽。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影片用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有着人性的思考和人生存状态的表述,更通过几十年的时事风云,透射出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犹如“戏梦人生”。 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像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
段小楼——铁骨铮铮男儿汉,壮怀凛凛大丈夫。他为救师傅,救凤仙,数次以硬物击头部,次次成功。搭救恩人和佳人于危险之中,尽显豪情。而其在文革中被逼再以砖块击头,头部流血而砖块完好,此处暗喻相当高明。经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日军占领时期,解放初期再到文革时期的他,有做“角儿”的辉煌与狂野,也时时面临各种艰险,他以自身的勇敢和一点点儿的“小聪明”常能化险为夷。与此同时,我们也亲眼目睹了他性格转变的过程。因为为日本人唱戏而啐泣蝶衣(尽管蝶衣完全是为了救他)的那个没有丝毫奴颜媚骨的段小楼,到文革时期对蝶衣说出“你吃一回软儿,那还不是我的霸王你的虞姬”的失去了倔强性格的段小楼,这种堕变如何不叫人心痛?
面对程蝶衣的感情,他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伴落花”。段小楼总是哈哈一笑,照样去喝他的花酒,寻找自己的快乐。对他而言,戏就是戏,怎么演都是假的。舞台上的虞姬纵然千娇百媚,倾倒众生,也只是一个男人扮出来而已,这个男人是他的师弟,就这样,没有别的了。生活中,他照顾关心着他的师弟,他没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男人。
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并未在此停手,而是更深层次地提示了文革对人性的毒害。那便是让小楼被逼跪在众人面前揭发蝶衣,还要与凤仙划清界线。蝶衣与凤仙无疑是小楼生命中最珍贵的人,是他宁愿牺牲性命去保护的人,而此刻却要去“揭发”,要去彼此伤害,在对方筋肉的跳动中发出饱含血泪的颤抖地狂叫,那种痛彻心扉之感,比死更叫人痛苦。“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令人窒息的黑色的日子,无望的生活完全麻木了小楼的心智,让他不知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使他无力再抗争,成为一个“活死人”。
每次的革命,战争,都带给人们身心的无尽创伤。然而,身体上的伤口尚可愈合,失去的家园方可重建,惟独这心灵的创伤是最难康复的。
程蝶衣——无人不会为之动容的角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用小楼的话说即是:“蝶衣啊,你真是不癫狂不成活啊!”张国荣成功地演绎了程蝶衣的悲情人生。相比起被文革的恐惧感时刻吞噬着的段小楼,蝶衣身上反而多了一分从容。是否因为小楼的生活中还有凤仙和家庭做为其支撑(也是其压力所在)呢,这点我们不得而知;而蝶衣的一生,却是除了京剧,便只有小楼。
笔者实在不愿把蝶衣对小楼的感情用一个简单的“同性恋”来形容。从刚进入戏班起,小豆子便已开始承受种种欺凌(至少没有什么关怀),后来“公公”出于人性的扭曲对蝶衣的“宠爱”,吕四爷将个体完全浸于戏中而对蝶衣的欣赏,甚至赠予条幅“芳华绝代”``````如此这些,将蝶衣的性格逐渐扭曲。“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与“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到底哪一个才是蝶衣的真心告白?“我本是男儿郎”,当他细小的声音终于敌不过强大的压力,正如他柔弱的身躯被压倒在张公公那庞大的身下,他无助,他绝望,只有对师兄的“爱”了!他对师兄的暖昧情感,却也是畸形的!男人怎么能爱男人呢!他是一个男旦,一个红透半边天的男旦,舞台上他扮演着各个女子,其实那才是他,真正的他,在生活里他才是在演红——扮演着男子。在他心中早就把自己当成女人了,当成了虞姬,并爱上了楚霸王!“就这样,咱俩演一辈子霸王别姬,不行么?”他这么对师兄说。由“男儿郎”向“女娇娥”的转变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对于这个从妓院里出来的人,他是很难接受一个“女娇娥”的人格的。但他还是被虐待式的纠正了。他被强制性的培养成一种人,但又成为不了这种人。他的位置是错乱的,具体的说是一种性本位的错乱。而对其错乱应附有重要责任的段小楼却不能满足其错爱的需要。这是一种双重的压抑,一种双重的失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初衷,他依旧钟情于自己的选择。而自己也最终达到了人戏不分的程度,就好似袁四爷的那句:“有那么一两刻,我袁某人也恍惚了起来”。但蝶衣的钟情得到的却是背叛,先是小楼后是小四。就这样一个是重铸其人格的人,一个是自己对其有过救命之恩的人先后背叛了他。然而,在知音段小楼面前,他是真实的蝶衣,才是当初的那个小豆子。共同经历了从底层“混”到名角儿的辛酸坎坷,也只有他们才能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从此来看蝶衣对凤仙的排斥,就一点儿都不觉得出格了。从对凤仙的态度上来看,最初他对凤仙极力排斥,想把她再逼回妓院,文革批斗过程中他把小楼的“狼心狗肺”全部归咎于凤仙,而批斗后对凤仙却有无助的同情和惺惺相惜的怜悯。蝶衣对凤仙的态度变化似乎可以通过他开始时的“凤仙小姐”至后来的“凤仙”的称呼变化中理出一丝头绪来。
程蝶衣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选择在文革结束后上演一部真正的“虞姬之死”,这正是对文革造成的人性摧残甚至毁灭的血泪控诉,它让人们不再相信世间还会再有光明。舞台的幕布落下了,人生的戏也结束了!虞姬死了,带着一抹动人的微笑,死在了刘邦万马千军的阵前,死在她极爱的男人怀里;程蝶衣死了,含着一丝凄绝的悲哀,死在他一生周的舞台上,死在他不能爱的人面前。
除此之外,一些“琐碎的细节”也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对中国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怀疑在影片中游行群众中得以展现,他们只要一有人煽动便会喊出极其随势的口号。诚然,中国的解放,革命的胜利,需要英勇无畏的战士;然而,那些毫无判断力的“战士们”,曾多少次被人利用,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呢?同时,影片中几件道具贯穿始终,如宝刀,砖块等,这些均对影片剧情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菊仙,小楼,蝶衣其关系的分崩离析是由小楼的背叛开始的。其结局是菊仙自缢,蝶衣自刎。这一结局不能不说是令人震惊的。这让人十分丧气。因为我们看到他们一起走过了军阀时期,抗日战争。却躲不过“文化大命”。这也是对“文化大革命”的透纸背的批判。

回答4:

看完《霸王别姬》后,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或悲痛,或遗憾。他们都在说什么: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可这部电影中又充满了情和义,那感情是可悲的,是在那个年代无法让人成全的;那忠义是脆弱的,无论哪个年代都是要被压迫的。好多天,我都在问自己:爱一个人难吗?爱上一个人难吗?只是自己还不会去爱,不是不敢,而是还不懂,忘了自己喜欢什么。分不清那些是性冲动还是动了心……“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娘”爱分很多种,它没有性别的界限,没有国家、肤色、种族的界限。正如这部电影中所告诉我们的――从民国到抗战再到新中国,这种禁欲的爱都是不被允许的。改革开放前,每个人口里都是民主自由,而我们的统治者――老师、家人、政府――都想将我们困在体制下,告诉我们本本分分做事,教导我们什么是规矩。分明将你束缚在牢笼里,却要跟你讲――这就是自由,你要珍惜时光。到头来,丢失的不仅是爱情,还有我们的初心,我们的文化……电影中,将我们的国粹京剧比做传统文化,而拿侵略我们的日本做对比。看到这里就会让人心痛,语言不通惨无人道的日本人却喜欢而且尊重我们的京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想到日本你会想到和服樱花和谦卑,想到德国你会想到严谨与机械,想到巴西你会想到桑巴与足球……而中国呢?这些国家哪个有中国历史悠久,哪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最崇高的学说最宝贵的信仰一直停滞在公元前,而他们今天却被我辈腐蚀待尽。日本人穿和服走在大街上都觉得很正常,而我们中国人穿汉服走在路上呢?――这人有病吧……更或者将你冠以亲日的名号――还穿日本人的服装,汉奸……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落到这种地步,很大的原因是中国朝代的更迭以及中国统治者对于文化的管控。历朝历代都会经历一些像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文化战争,各种各样的传统与文明都会遭到大大小小的破坏,而文化大革命更是将这种破坏行为做到了极致,那十年中国新的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明几乎没有也不敢不愿去接触。造成了文明的断层与传统的缺失,那些改革开放中国的商人也只能被叫做充满铜臭味的一副皮囊,外界看来的中国,只是那一沓一沓红色的RMB。不知为什么突然这样愤世嫉俗起来,或许这两天看了些很有思想的电影,突然想说些话。有些问题想问自己,有些问题想问社会。

回答5:

                                                 时代沉沦后的繁华落幕

                                                                         ——浅析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构成 


      以京剧名伶的情感波澜,牵扯出时代的动荡。在京剧念白的起承转合里,暴力、迷 恋与背叛将人性裹挟。电影《霸王别姬》围绕京剧伶人段小楼和程蝶衣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在流畅的叙事表达和丰富的视听元素中表达了导演的文化忧思与人性探问。 


       文化暴力与人性暗殇。片中对暴力的深沉反思,展现传统悲哀。小豆子入科班之时,便以暴力和血腥开场:跟镜头刻画母亲拽着小豆子去砍掉多指的场景,特写镜头刻画母亲砍去其手指的情景,使得画面极具张力。继而戏剧性长镜头配以大调度运镜展现母亲追赶痛苦癫狂的小豆子的场景,将影片推向一个小高潮。而小豆子初入戏行满手满脸的鲜血,正是对暴力的无尽控诉。


      艺术迷恋与人性痴狂。对戏剧的痴迷,使蝶衣不疯魔不成活。台上的程蝶衣风华绝代,小幅度运镜刻画他唱戏时的姿势动作的曼妙,而近景、特写等小景别的的运用,则使虞姬内心哀伤不舍的情感波澜更加富有张力。他痴恋于京剧艺术,执著于从一而终的理想追求。他徜徉于梦幻与现实的迷离、徘徊于雌雄之间的恍惚,都寄寓着一片纯真之心,创造着一种超凡的精神世界,氤氲着一种朦胧之美。 


      时代背叛与人性丑恶。在“文革”那一幕残酷而荒诞的场景里:透过阵阵的火光,特写镜头刻画程蝶衣被油墨涂花了的脸,泪水流下的情景。而后近景拍摄癫狂的程蝶衣,移镜头拍摄其踉跄揭发的情态,将蝶衣满腔愤恨与悲痛绝望透过屏幕传递出来。 程蝶衣的“从一而终”的苛求,使他失去了段小楼的爱与庇护,那么菊仙为索取段小楼对 她的忠贞,则诱使段小楼离弃程蝶衣、离弃舞台和关师傅的教诲,使他背叛了自己朴素的 信念、丢弃了人的尊严。


      总而言之,影片丰富的文化内蕴:暴力、迷恋与背叛,与霸王别姬一语相连,无疑就成了影片的主题构成。电影《霸王别姬》在深刻的文化内蕴之上,凭借流畅的叙事表达、独特的影像风格、立体化的人物塑造…将中国近代五十年的历史画卷民生百态展现 在观影者面前,迫使观影者思考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之下,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何去何从。


此篇《霸王别姬》的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同学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参考。完整的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