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竹》(宋.苏东坡)的意像分析是什么?

2025-05-06 19:49: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原文:书竹二首 宋/苏轼

其一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其二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2)意象分析:这里第一首起二句“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亦是同样机杼。“一钓舟”是化用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川》:“天入沧浪一钓舟”的诗意。浪迹江湖之上并非诗人本意,不过反映了政治上受压抑的失意情绪。紧接着“意嫌”一句,对深居高屋感到意冷心寒。冷飕飕,寒冷的样子。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难道不是诗人内心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情绪的流露吗?他就是怀着抑郁不得志但又不忍隐退的矛盾心情来到山清水秀的杭州。起二句正是他那烦恼心绪的真实写照。三四句“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诗人运转笔锋,写湛师清净的坐禅之处。诗人钦羡这了无尘俗的方丈之室,那飘散着的一股淡淡的香雾云烟,终日在禅房四周缭绕不止,显现出一种清净而肃穆的气氛。这种情调并不意味着作者欲皈依佛门,而只是借以排遣郁积内心的烦恼。

第二首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起二句“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承接上首。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三四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细致地刻画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这既是写炉火,但又何尝不是写诗人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虽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苦恼,时而消沉,但他“奋厉有当世志”的意愿并没有消失。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使他久久不能入眠。诗篇以“卧听”句收结,与上篇首联自我抒怀相呼应,余韵不尽,耐人咀味。

(3)注释:

①双竹:即杭州的广严寺。宋·司马光《诗序》云:“杭州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其尤异者,生枯树腹中,自其顶出,森然骈耸,树如龙蛇相萦。”广严寺乃后唐清泰元年(934)建,旧名瑞隆。    湛师:其人不详。
②西湖:一作“江湖”。 一钓舟:从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中“平生一钓舟”句化出。
③方丈:寺庙住持所居之室。本意为一丈见方的居室。《维摩经》云:“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
④“暮鼓”句:从唐·韩退之诗:“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化出。
⑤釭:灯。
⑥“卧听”句:唐·白居易有“萧萧暗雨打窗声”之句。

(4)译文:

我本是西湖上的一叶渔舟,觉得高大的房屋冷气飕飕。古诗百科~羡慕大师方丈今日才来到,一炷馨香的轻烟终日长留。
报时的钟鼓自在那里击撞,闭门独卧对着将熄的灯光。白灰一拨又亮起通红之火,躺床上静听冷雨打着寒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