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排条件、土地平整程度和其他农田配套工程设施,它们影响农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农产品产量稳定性。农田景观廊道是复垦农田设施配套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通常有各个等级的田间道路、沟渠、防护林以及其他类型的廊道,成为农田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农田景观可达性与廊道基质形式是评价复垦农田设施配套水平的主要内容。
6.3.3.1 农田景观可达性
农田景观可达性评价通常受到空间距离、时间、费用和地形特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大的景观格局成为影响可达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农田景观可达性的评价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田景观类型与特征和人工廊道网络特征两类,有地形形态、坡度、植被覆盖度、植被穿越程度、廊道穿越程度、准入程度、廊道的里程、廊道的平均密度、交通方式、路况状况等。农田景观可达性是各种生态流通畅性的体现,是复垦农田设施配套水平反映之一,能够揭示其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农田廊道平均密度,即包括田间道路密度、防护林网密度、沟渠管网密度等,农田廊道方位合理性,农田廊道的连通度和阻隔性。
根据农田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与农田集约利用关系,在田块形状规则情况下,一般农田集约化程度越高,田块规模越大,PARA越小。当田块宽500 m,长1000 m时,为平原区田块规模最大值,PARA值为60m/hm2;当田块宽100 m,长300 m时,为平原区田块规模最小值,PARA值为267m/hm2。同时,农田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也代表了各类廊道的合理密度与农田廊道的连通度、阻隔性。因此,可以用农田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表达农田景观可达的合理性。根据兖州市头隆庄镇农田斑块周长情况(图6-2),编制出农田景观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表6-2)。
图6-2 兖州市兴隆庄镇农田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曲线图
表6-2 农田景观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
6.3.3.2 廊道基质形式
廊道基质形式直接影响农田生产力水平和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如廊道生物量是评价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也是评价农田林网结构和整体功能的数量指标。在有林网防护的农田,农作物生物量比无防护林的农田增产20%~40%,在农田林网区,防护林占地仅为农田总面积的4.2%,从农作物增产效益上计算,完全弥补了林网占地所生产的粮食,而且还有剩余[142]。不同树种构成的防护林网的生物量及农田增产效果存在着差异。发展节水农业同样可以达到增产、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水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田廊道基质形式是农田景观生产力和农田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其指标体系如表6-3。
表6-3 廊道基质形式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