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性越强确实越易分解。同样的还有HMnO4也很容易分解。
你说的ROH原则,我倒是没听说过,不过你的问题我倒是可以给你解答。
对于ROH这个结构来说,R的正电性越强,R-O键的电子对就越偏向于R,导致O-H键的电子对越偏向于O。注意,这个结果会使得羟基-OH更容易电离出H+!因为电离出H+的过程是O-H键异裂(电子对完全给了一个电子使得键断裂)的过程,O-H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
另外,R、O、H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V的形状。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我所说的分解是指氧化还原的分解,而不是脱水生成酸酐的分解。
回楼主,“O-H键的电子对偏向于O”与“降低O原子的电子密度”两者并不矛盾。R的正电性降低了O的电子密度,所以O-H键的电子对才会偏向于O(如果O的电子密度过低则会影响其稳定性),但是这种偏离却不足以完全中和R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O虽然有O-H电子对的补充,但是由于R的作用比O-H要强,使得总体效应上O的电子密度还是降低了。
另外,H2SO3并不存在很浓溶液,因为常温下SO2的溶解度不过是1:40。
至于V形的问题,你可以和H2O作类比,把ROH看成H2O中一个H原子被R原子取代后的物质。当然,也可以直接判断。ROH中O是sp3杂化,形成正四面体型的四个杂化轨道,其中两个填充了两对孤电子对,剩下的两个轨道则分别形成了R-O键与O-H键,自然R-O-H就形成了一个V的形状。
你好
同一元素形成的含氧酸,氧化性越强,越容易分解,这并不是普遍规律,只适用于卤族元素,其他比如:亚硫酸和硫酸,硫酸的酸性,氧化性,稳定性都强于亚硫酸,不符合这个规律
酸性的强弱是根据电离出来的H+的浓度来判断的,现今强酸的判断标准为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常数,一般来说pKa<0(或=0)的为强酸(注:pKa 2左右为中强酸,7左右为弱酸)
以硫酸为例,中心元素硫为+6价,硫的最外层6电子,结合4个氧两个是双键两个是单键,与硫原子单键结合的两个氧再分别连一个氢。
由于氧的电负性很强,分子中,硫和氢的成价电子均偏向氧原子,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
化学物质它也是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并不都是成直线的,比如CH4它就是正四面体的啊。另外你说的这个规律应该也不是很普遍……你可以看一个P形成的几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