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

2025-05-05 19:53: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般是针对“假可怜”之人而言的。

回答2: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更多是含有“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一层意思。 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这类可怜人除了可怜,还有委琐、不争气、不上进、甚至贪小等毛病。 你描述的可怜人,应该是好人,值得同情的好人。 他与上面那些可怜人最大区别是: 你帮助他,他会很配合,会很争气!大家都应该真正同情他们。

回答3:

关于这句话的出处我想大家肯定都知道,没错,这段话正是出于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之手,原本他是形容他笔下的孔乙己的,可现在被大众所运用,用来批判社会之中那些道德败坏,没有底线的人。说起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这让我想起来了祥林嫂,她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封建社会的摧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在我读完鲁迅的这篇文章之后,我百感交集,幡然醒悟,觉得祥林嫂又是一个可恨的人,她不肯冲破束缚,甘愿受折磨,不愿站出来伸张自己的权力,逆来顺受,可以说是让人狠之入骨。

回答4:

对于大多数因为意外收到伤害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不适用的,用“可怜之人或有可恨之处”来表达是比较合适的。可是人类心理的天性就造成了,我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但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你了解这个心理作用时,它就不会再发挥作用了。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会停下对他们的批评,变成关怀和接纳。

回答5:

认知偏见,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自身能力性格有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处境不佳。但如果一个人处境不佳,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导致他的能力性格发生问题。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因谁是果?如果你的心中认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自身问题就是因,如果你不认同,自身问题就是果。究竟是环境影响了人的心理,还是人的内心造就了现在的环境,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