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末期,地中海东部的相对均势发生了变化。埃及在托勒密四世当政的最后年代里显著地衰落了。在弱肉强食的古代帝国关系中,她的衰落引起了腓力和叙利亚国王安提奥库斯的贪欲,他们试图瓜分埃及在叙利亚、小亚细亚、爱琴海及海峡地带的领地。共同的欲望使他们超越了彼此间深刻的矛盾,于公元前203年到前202年的冬天缔结了密约,并对埃及采取了军事行动。
两个帝国对被征服地区的掠夺,以及出卖居民为奴的种种行径,在希腊世界引起了极大愤慨。不愿意看到海峡落入马其顿之手的小国,如罗得、拜占廷等结成联盟打击腓力。公元前201年夏,罗得和倍尔伽姆的使节到达罗马,向元老院请求帮助。早些时候,埃及也曾请求过保护。对罗马来说。干预东方事件始终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在对迦太基的长期战争刚刚结束、历经战乱的人民渴望和平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元老院经过长期辩论,还是决定开战。元老院这么做,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腓力和安提奥库斯是罗马潜在的敌人,他们都有潜力建成东方最强大的国家。腓力曾公开地表示,要助迦太基的汉尼拔一臂之力。对于这一点,罗马人始终耿耿于怀,欲施报复。现在,汉尼拔虽然失败了,但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他会不会东山再起,与腓力再次联合呢?想起这种可能性,罗马元老院就会感到不安。安提奥库斯是个好大喜功,而且是有毅力、有才能的统治者,罗马元老院担心他随着势力的发展而成为又一个骁勇善战的亚历山大。他与腓力秘密结约,更使罗马意识到,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消灭明敌与隐患。
其二,罗马统治集团的侵略意图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如果说,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还有防御的必要,那么到此时,罗马的政策则是富有扩张性了。在两次布匿战争中,罗马发展了奴隶制度,使奴隶制经济有了重大进展,并形成了意大利庄园,扩大了包括包办业务和批发商业在内的金融经济。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不断扩张的要求,加上罗马人对东方文化的羡慕、对物质财富的垂涎,使元老院滋长了一定的战争情绪。东方危机的产生,促使这种情绪更加高涨。而援助遭腓力蹂躏的希腊小国,正是介入战争的最好借口。
公元前200年春天,罗马向巴尔干半岛派出一个由3人组成的使团,目的是要使希腊国家加入反马其顿同盟,并向腓力发出最后通牒。这个使团在希腊进行了热烈的煽动,但希腊各城邦始终保持观望的态度,不肯答应承担任何义务,只有与腓力发生过尖锐冲突的雅典向腓力宣战。罗马对腓力的最后通牒是:停止对希腊人的一切敌对行动;把所占的埃及领土全部归还给埃及;马其顿与培尔伽姆和罗得之间的一切争端,用仲裁办法加以解决。这个通牒实际上等于要腓力交出所有的既得利益,所以腓力无论怎样也不愿接受。这一点是罗马元老院早就预料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借此在公然敌视战争的罗马舆论中煽起仇视马其顿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