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024-07-10 22:58: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去年九月,我区推广了太谷导学案,我乡各小学都全面推开了导学案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利用学案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在实施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存在着形式主义,效果不好。为此,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谈谈自己的想法。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然而,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方面都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形成合理的分组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的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均衡发展的机会。小组的分组既要注重大组的分法,更要注重小组的搭配,在我们实施导学案中,二人小组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上在二人小组的搭配上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最大程度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愉快合作,双方共赢之效用。
二、建立有序的规则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你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辞,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清别人说话的意思,学会尊重别人;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陪祥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掘纤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认真有序地开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活动过程中判乱仿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则进行归纳总结后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确定小组共同目标,让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在新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中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或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化与形式化。
四、提供充裕的时间
我们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往往教师出示问题后未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通常还未进入主题,或刚刚才开始。这样的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小学生往往对新奇、新鲜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之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其中,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引导、帮助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六、评价和奖励方式多样化
我们小组汇报员在代表小组站起来发言时,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似乎不是代表小组意见,而仅仅是个人看法。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讲得真好!”、“你很有见解。”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助、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的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精神、物质上的多样化的奖励。“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缩小优差生间的差距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