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绒绣”——这种在特制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被誉为“东方油画”,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绒绣原流行于欧洲。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绣成的图案。它的原料和工艺与绒绣已十分相似。16世纪,欧洲出现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绣品可用作壁挂、靠垫、椅垫等。17~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詹姆斯氠茂兰在烟台开设“仁德洋行”,将欧洲的绒绣艺术引进中国沿海地区,随后,外国商人再上海也开设一些企业,组织浦东地区川沙,东昌,高桥一代妇女生产绒绣产品。后来通过绒绣艺术家们改进创新,把绒绣与国内优秀的刺绣传统相结合。使绒绣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绒绣曾是欧洲贵族的身份象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她厚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到19世纪,她潜心钻研浪漫而多元化的人文风情绒绣,必须是定制的网格底料和世界上最好的纯羊毛。她曾被称为绣品中的皇后。她是高档的装饰艺术品,艺术风格独特,形神兼备,色彩绚丽浓郁,不反光,防霉,防蛀,不易灰污,效果长久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将室内装饰的富丽典雅,是提升家居档次的上层饰品,今天她也高高挂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厅《万里长江图》,也挂在香港厅《维多利亚海湾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