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外的还是我国的地震,都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特征。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现为地震活动具有高潮期与低潮期交替的特点。如我国的地震,本世纪以来已经历了4个地震活跃期(高潮期):第一个活跃期为1895到1906年,大震主要发生在新疆天山地震带和西藏南缘的喜马拉雅地震带。第二个活跃期为1920年到1934年,大震主要发生在甘肃、宁夏和新疆北部。第三个活跃期是1946年至1955年,川、滇、藏以及甘肃是主要地震区。第四个活跃期为1966年至1976年,在这期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2次发生在华北和西南的川滇地区。之后是10年左右的平静,自80年代以来,地震活动又逐渐增强。90年代将是地震活动的一个新的活跃期。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大震频发,如1994年9月16日,在福建广东交界近海的台湾海峡中发生了7.3级地震;1995年1月1日至12月8日期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4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7次。大陆地区最大的为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的为2月23日花莲6.6级地震。专家们分析:1995年我国地震活动总体水平保持1994年以来的高活动状态和增强趋势,大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27次,明显高于本世纪以来每年20次的平均水平。中缅边境7.3级地震打破了1992年8月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及邻区无7级地震的平静局面。5级以上中强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云南、新疆、青海、广西、福建、甘肃、西藏等10个省(区),范围较广。
1996年,亚太地区地震频繁发生,先是2月3日我国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州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丽江县大具乡,震源深度为10公里,北至四川甘孜,南到思茅,东至昆明等地大范围内普遍有感,而且此次余震活动强烈,在2月5日、6日、7日,又分别发生了6.0、5.6、5.1级的余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据2月16日云南省副省长刘京宣布的数字,地震造成的灾民达26万人,伤亡人数已增至17232人,其中死亡232人,重伤3925人,还有30多人下落不明。
接着是2月17日凌晨,日本北部发生6.6级地震,太平洋沿岸地区发生海啸,东京地区强烈有感,新干线等部分交通被迫中断数分钟。
与此同时,2月17日下午14时59分,印度尼西亚东部发生7.5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伊里安查雅省比亚克市以东106公里的太平洋内,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纷纷从家中逃出,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马诺夸里和比亚克沿海地区,海浪高达4~7米。
最为奇特的是1998年1~8月间,新疆的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9次6级以上的地震,形成了一个世界地震史上极为罕见的“群震”点,这在我国的地震记录上,是史无前例的!
地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现在:地壳板块的边缘处强地震发生的频度高。例如,大多数强海洋地震发生在海沟和板块边缘处,如沿太平洋海岸经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到印度尼西亚形成一个半环状的地震分布带,8级以上的地震多集中发生在这个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