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简介

2025-05-17 09:12: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白垩纪与第三纪的地层之间,有一层富含铱的黏土层,名为K-T界线。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T则是第三纪(Tertiary)的缩写。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由古近纪与新近纪取代。因此,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又可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恐龙(不包含鸟类)的化石仅发现于K-T界线的下层,显示它们在这次灭绝事件发生时(或之前)迅速灭绝。有少部分恐龙化石发现于K-T界线之上,但这些化石被认为是因为侵蚀等作用,而被带离原本的地点,然后沉积在较年轻的沉积层。除了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称,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地球上的生物长时间不见阳光和月亮,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K-T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与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辟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