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短时间就提醒这个怎么办?

2025-05-16 23:46: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短兵是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竞技项目,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击剑运动,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项正式的武术比赛项目,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一次“国考”时才出台的,当时的名字就叫“击剑”,为区别于西洋击剑,也称为“中国式击剑”。后来,因为它具有刀剑同体的特点,技术上与西洋击剑明显不同,人们便改称为“短兵”。    根据《国术考试条例》规定,民国时期的国术考试包括有套路演练、短兵、长兵、散手、摔跤等项目,这五个项目构成了“国术”的竞技体系。运动员必须先通过拳械套路的测试,当时叫“初赛”,初赛及格后才能参加对抗性项目,可以兼项,也可以只报某一项。其中套路“初赛”采用评判员打分的办法,散手、短兵、长兵、摔跤都是通过对抗性的比赛来决定胜负的。①  1930年中央国术馆正式颁布了《国术考试规则》,自此以后,“国术考试”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短兵比赛也随之推广开来。那时,“国术考试”在各地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套路、散手、短兵、长兵、摔跤等单项的发展水平也不整齐,总的来说,套路演练的参加者最多,其次是摔跤、散手、和短兵,长兵似因为受到器材的限制,始终不能广泛开展起来。一段时间里,短兵发展得相当快,不但在河北、山东、河南这样的国术大省得到广泛开展,在某些相对边远的省份也开展起来。到40年代,短兵已是人们熟悉的武术竞技项目了。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民族形式体育非常重视,对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提出了“把民族形式体育引向更健康的、人民的道路”的指导思想。1953年11月,在天津市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运动员397名,正式比赛和表演的项目多达数百种,真可谓百花齐放,盛况空前,这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史上的一件盛事。在这次运动会上,短兵是正式项目之一。比赛是在从全国四大区选拔上来的六名运动员中进行的,实际上是名次决赛。经过激烈的循环赛,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学生马贤达脱颖而出,以五场连胜的成绩荣获冠军。马贤达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武术家,出身武术名门,自幼接受过严格的格斗训练,散手、短兵、长兵以及摔跤、拳击等样样精通,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马氏武艺”的风格,显露出武学大师马凤图先生“融通兼备”的武学理念。当时刚刚二十出头的马贤达,体格强健,身手快捷,艺高胆大,所向无敌!所以,他竟以不失一剑的成绩轻摘冠军桂冠,同时还取得了散手冠军。有趣的是,他的哥哥、已故武术家马颖达,当时是兰州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学生,代表西北区参加短兵比赛。兄弟二人“狭路相逢,短兵相接”,哥哥败在弟弟剑下。短兵比赛六人中马氏弟兄占了两人,这自然引起人们的注目,成为大会一个新闻亮点。当时的《新体育》杂志发表了他们弟兄对剑的照片,不久以后公演的我国第一部彩色记录片《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也播放了他们二人比剑的镜头,于是,马氏一门擅长短兵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天下。③  遗憾的是自1953年以后,随着对民间武术活动的清理整顿和对武术运动技术的大幅调整,包括短兵在内的所有的武术对抗项目都被废止了。从此以后短兵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在中华武坛上露过面。只是在民间,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有些人依然保持着对短兵的挚爱,不但私下里坚持活动,甚至还有公开表演和小型赛事。最具代表的就是西北古城兰州,在那里,直到“文革”前夕,短兵运动始终没有停止,“马氏四杰”中的马令达、马明达成为兰州短兵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一段时间里,他们周围聚集一批短兵爱好者。“文革”结束后,从1979年始,短兵和散手同时作为试验项目被推出来,当时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都组建了短兵队,曾在南昌、太原进行过公开表演。然而,散手在艰难曲折的发展中终于茁壮地成长起来,今天已经蔚为大国,成了武术竞赛的主项。不知道原因何在,短兵却在闪露了一下后就匆匆不见了,实验没有被继续下去。 [编辑本段]二  今天,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后,短兵终于在广州勃然兴起。  短兵在广州的兴起,不能不归功于暨南大学的马明达教授,归功于这位年近六旬的著名武术家的不懈努力。  恢复短兵比赛,改革现行的武术竞赛体制,这是马教授由来以久的愿望。自1998年以来,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尖锐批评当代武术种种弊端的同时,还一再提醒武术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国术”,从传统武术的丰富宝藏中吸取养料,从民族体育先贤的成果中寻求借鉴,增广见识,开拓思路

回答2:

看网址有点像互联星空的 吧星空极速卸载 直接用XP自带的拨号试试

回答3:

中毒,IE劫持。用360安全卫士的IE修复,杀毒望采纳

回答4:

这个网站是 病毒~!~直接重装还快点,杀毒是没用的

回答5: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