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原因大概不外乎:传统的家族伦理太小家子气,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社会公共生活和集体庆典的渴求。试问:在传统节日里,我们除了拜拜自己的祖宗,还能拜谁?除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还有什么节目可以选择?除了自己关门喝好酒、吃饱饭,有多少人会去关心贫困阶层?西方世界对中国式的春节都予以接纳和祝贺,但是,我们对外来文明却缺少足够的胸怀进行接纳和宣传。
因此,中国人过洋节,图的不过是个形式和热闹。当然,更多的中国人并不过洋节,同时对传统节日也没有多少热情。这是“哀莫大于心死”的表现。节日的游戏色彩,中国没有;节日的欢乐色彩,中国也没有;节日的精神色彩,中国同样没有。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必将越来越淡的最终原因。在社会的富人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富足的情况下,由于精神的困乏,眼界的偏狭,这些人没有理由去关心社会。这样,节日的公共性就会慢慢消失。
中国人只有“实用理性”,尽管有儒家伦理,但是,感恩的心理并未真正培养起来,因为我们不知道究竟要向谁感恩。原因是,中国人的“生命权力”意识几乎为零,然而“政治权力”意识已经鼓吹到了无穷大。
同时,中国人没有精神上的信仰,因此我们心中从来就没有忏悔意识。没有忏悔意识,就会各顾各的,人们彼此之间缺少关怀。我们既没有社会关怀,也没有伦理关怀,更没有终极关怀,因此,中国人的节日里,只有功利的计算。
这在农村是非常明显的。表面上大家都在忙碌着送礼,但是,家长们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们,谁谁是好人,谁谁是坏人。所以,即使给有的人送了礼,心中却是诅咒他们的。此种风格,在潜意识中,是追求“大有年”的古代遗风。要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好起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必须在文化上兼容并蓄,拿来主义。
只有足够开放之后,原来的那些苟延残喘的传统才能“复活”。但是,这个“复活的传统”将不可能再成为主流,主宰我们的精神生活了。节日,将成为人们的自由选择和各取所需。中国“年”味之所以越来越淡,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我们被传统所累所困已经太久,我们需要早日拥抱外面的世界。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喜庆的节日,家家盼团圆,人人笑开颜。然而有人说回荡在心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01 一些习俗的遗失,直接造成了年味的缺失
引言:现在很多70后80后都会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会觉得现在过年没有年味儿,会觉得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放假,很多只放7天,有些最多的也只放10多天,还没有准备好,过年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感觉春节没有年味,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方面,像以前大家物质比较匮乏,所以在过年的时候会吃一些好吃的买一些新衣服,但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对于这些东西就并不是特别在意,所以对于过年这件事情也不是特别的期待。再加上现在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很少在家里过年,也导致了很多在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没有办法开展,比如打年糕,闹花灯等,就会让春节期间变得冷冷清清的。再加上现在很多人的家里人员是比较少的,很难有三世同台这样的家庭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现在科技也越来越发达,像以前很难见到的人,现在只要打一个电话就能够在视频里见到,所以啊,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拜年方式的变化以前春节的时候大家都是拿着礼品相互登门拜访,在进门的时候就给对方说新年快乐,但是现在报年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用手机来进行拜年,而且现在很多人半年都热衷于去抢红包,也就导致传统的拜年方式也不被人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缺失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并不能够理解很多,年轻人接触的少,也就导致过年没有年味儿。还有些人可能为了自己的个性,故意想要去摆脱这些民俗文化,所以这也导致年味越来越淡了。总结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和家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或许真正让年味变淡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不过小编认为真正的年味,其实也不在乎是否有太多的距离,只要彼此牵挂相信就能够感受到年味。
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很多东西不需要过年过节都可以吃到看到,自然就相对没有这么多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