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联常识
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等,它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的种类多样。按性质分一般包括欢庆春节、新年用的春联,祝贺结婚用的婚联,祝贺寿辰用的寿联,哀悼亲人和有人用的挽联等,按其表达方式及效果分,包括专咏戏剧的戏对,游戏笔墨别具趣味的趣对,把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集句联等。
对联可长可短,长的对联可以千余字,短的对联只有一两字。但不管何种对联,不管长联短联,都应做到:
(1)、字数相等。“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上下联之间的两两相对,如同排列整齐的仪仗,决不能一多一少,参差不齐。
(2)、句式相同。上下联对应词语应该此类相当: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也应对以“主、谓、宾”结构,如上联“春晖盈大地”,下联应该以“正气满乾坤”为对。
(3)、平仄和谐。对联的上下联相应处的词要平仄相对,一联之内要平仄交替。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对“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联语的节奏才显得鲜明和谐,悦耳动听。
(4)、语意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应当是语意密切关联着的有机整体,如上联“反对侵略”,下联用“保卫和平”去对,内容是相联的。但若用“打扫卫生”或“学习下棋”去对,那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一副对联,若能做到内容上高度概括,文字上高度精练,形式上相应工整,音节上和谐悦耳,就会成为“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的精品,给人以多种多样的美感享受。
二、对联的鉴赏功能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一)、对联具有先天性的复格修辞素质,欣赏对联有助于培养学生恰当运用修辞和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中国艺术剧院的董天庆先生曾说:“若从文学、语言上来看,对联在讲究造字、组词、造句、声韵、对仗诸方面,几乎不容有一字之失,是最为凝练而富有光泽的。”许多对联之所以能够能为“最为凝练而富有光泽的”作品,主要是因为它最讲究律美。一副对联,除了要用对偶修辞格,往往还兼用另一种或另两种以上的修辞格。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该联以“逆水行舟”为喻体,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又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这副春联,把“绿柳”、“红桃”都人格化了,写的声容并茂,栩栩如生。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明代对联高手解缙撰写的拟人兼比喻的妙联,用来比喻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清代鄂比有一联赠曹雪芹“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全联多用反义词对,用“疏亲慢友”、“因财而散”对“远富近贫”、“以礼相交”而结尾用上一对反义词——“少”和“多”,遂使一褒一贬之意十分清楚,对曹雪芹的崇高品质作了热情的赞颂。
(二)、学习对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扩大古诗文阅读量,积累语言素材。
去过杭州岳庙的人都知道其中一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上联引的使岳飞答人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次序颠倒了一下,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略作改动。此联用典,基本上使照搬原文。上下联各用名文入句,贴切自然。
曾有一副流行颇广的酒店用联,“李白问道谁家好;刘伶回言此处高”店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借重李白、刘伶这两位素喜豪饮的古代名人的大名来提高身价。
又如题项王庙一联云:“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此联中“鹿野舟沉”,讲项羽于巨鹿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事。“鸿门斗碎”,是说项王在鸿门宴上,不从范增之计,听信了刘邦忠于自己的谎言,放了他回去,范增拔剑将刘邦献上的玉斗砍碎的事。上联是称赞项羽用破釜沉舟计的成功,下联是说他在鸿门宴斗智的失败。
说起韩信人们总会想起一副对联:“生死两妇人,成败一知己。”十字中包含四个故事,概括了韩信一生重大际遇。上联中的“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下联中的“一知己”即萧何,成也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败也萧何——萧何于汉高祖十二年受吕后之命设计杀死韩信。
对联往往要引用史实、典故、名言等。大量阅读欣赏对联,必定能大量涉猎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三)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欣赏对联,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享受审美乐趣,陶冶情操。
凡是有名胜古迹的地方,几乎随处可见对联。成都杜甫草堂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了诗圣的文品和人品。济南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形象描绘了大明湖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006年春节联欢会中,美人献春联是一大看点,17位美人携联亮相,把全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景名胜浓缩在小小对联中,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反响。如福建台湾奉献的对联是“品铁观音,香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人”,此联中铁观音是与龙井齐名的名茶,产于福建,名誉全国。福建与台湾隔台湾海峡相望,故联语曰“香飘两岸”。妈祖庙是南方沿海拜祖祭神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建筑,这个神就是妈祖。这种拜祖祭神的民俗遍行于南方各省,所以下联有了福建台湾是一家之说。此联既介绍了两省文化,又生动表达了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心愿。
欣赏对联,有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时间知识。如对联云“花甲重逢,喜流三七年华;古稀双庆,更变一岁春秋”,此联中“花甲”、“古稀”都是有关年龄的称呼,“古稀”是70岁,“花甲”是60岁,“三七”指二十一。如果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知道上面这副对联说的是相同的年龄。
总之,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实则包含着很多很深的学问。
三、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对联就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高等学府的考场。当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入学考试的国文试卷中,别出心裁地出一道“对联题”。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写出下联。当时只有一名考生,即后来的语言大师周祖谟答出“胡适之”而得了满分,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和教育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写作对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还可以增长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那么,如何将对联写作应用到 中学语文教学当中呢?本人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种途径。
(一)、运用对联写作,有效培养学生词语运用能力。对对联本身就是一个遣词造句的过程,需要有丰实的词汇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四字句为例,四字句是汉语言文字成文的基础。大多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内容博大精深,是四字句中的精华。且许多成语可以两两相对,相映成趣。如“锦上添花”对“雪中送炭”,“狗仗人势”对“狐假虎威”,“水落石出”对“图穷匕现”,“沉鱼落雁”对“闭月羞花”,“瓜熟蒂落”对“水到渠成”,“守株待兔”对“缘木求鱼”,“大禹治水”对“精卫填海”,“卸磨杀驴”对“过河拆桥”等。让学生在对对自中感受民族语言的摇曳多姿,并积累大量的成语。
(二)、把对联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丰实教学手段,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具体做法如下:
1.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呐喊自序》时,有位老师先引入这样一副对联来介绍鲁迅进入课堂的:“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坛上的领袖地位,也表达了鲁迅去世给文坛带来的严重损失。上下联各嵌入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名。此联一出,进入《呐喊自序》的教学便有了一定的氛围。
同样,在教学《论语》时,有位老师用了以下对联:“至圣集大成,问剡子,访苌弘,学师襄,贤于尧舜;素玉垂道统,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其春秋”。于是孔子的经历与贡献一目了然,无需再费神费力详加讲解。
引用对联导入新课,新颖、别致,能给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2.编写对联总结课文内容。很多对联都可以用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如《背影》教学后,概括“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来橘,父爱似海;小儿子眼泪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教学《勾践灭吴》后出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教学《范进中举》后,出一上联“昔日饥荒,柴米无依靠,来到十字街头,借不得,赊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出下联“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无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3.引用名人名联,活跃课堂气氛,增长学生文史知识。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引“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教学《出师表》时,引“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只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教学《望岳》时引“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教学《岳阳楼记》引“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教学《桃花源记》引“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避秦意休问,世间本属晋时人”,教学《醉翁亭记》引“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等等。如此引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4.课文题目巧成对联。一学期结束,可让学生运用名家名篇题目作对。既复习文学常识,又练习属对。如《香山红叶》对《驿路梨花》,《晏子使楚》对《庖丁解牛》,《过故人庄》对《游山西村》,《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炭翁》《登泰山记》《雾》《雨》《电》对《石壕吏》《醒世恒言》《家春秋》,《上海屋檐下》《庄暴见孟子》对《巴黎圣母院》《荆轲刺秦王》等。
(三)、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搜集对联,写作对联的兴趣。
1.留心生活,随时搜集、记录对联。对联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处都能发现对联的所在。过春节,办喜事,操丧事,新居落成,商店开业等等,我们都能够见到对联的身影。要养成见联就读,见对就记的好习惯。
2. 对联擂台赛。在平时搜集积累的基础上,每学期或每年举办一次对联擂台赛。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也可以两个班级之间开赛。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对联放在一起比拼,当然也可以是自己写的对联。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班或组为单位同时贴出学生互评。然后正式开赛。擂台赛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
a. 对联接龙,看哪组或班级接的对联最多。
b. 选联点评。针对同学搜集的对联,就内容、思想性、词句的对仗和工整与否作出点评。
c. 长联断句。如“听雨雨住住听雨搂边住边听雨声声嘀嘀听听听,观潮潮来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d. 谜语抢答。如“双艇并行,橹速不及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何。”——猜联中人名。“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猜联中名胜风光和典故。
诗有警句,联有警联。不少佳联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和鼓舞。古人喜好用对联警戒自己,以修身进德,砺志图强。明代徐文长“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联是劝勉人们惜时勤奋读书的佳作。东林党首领顾成宪“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吐露了对学校学生既努力读书又关注社会的殷切希望。
对联是一种极富民族审美个性的“微型文学样式”。学习对联,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