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增刊全本介绍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读罢此刊,除感慨于贾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外,更钦佩于他精湛的语文教学艺术,特别是他的作文教学。贾老师的《小学作文面面观》以其五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谈了对作文教学的看法,迫使我重新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省,才猛然发现仅在作文评改方面自己就存在很多误区。
一、评改不大顾及学生感受。
凭心而论,我很喜欢阅读学生习作,也很欣慰学生能我手写我心,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在真正评改作文时,有时又凭经验和喜好来主观评断学生的作文。
记得以前班上有一个特别喜欢奥德曼的男生,每次周记只要我不固定内容,那么他必定会续写奥德曼的故事,一集又一集,乐此不疲。今天是这只兽,改天又出现另一只怪;这个奥德曼还没倒下,那个奥德曼又登了场。本就对奥德曼不感兴趣又一无所知,加之他故事中的打斗情节又不甚精彩,多千篇一律,总是出些我连名字都快念不通的怪招,所以每次见了他的周记我就头疼,于是都草草看之,草草阅之。今天看了贾老师的作文评改案例,才发现自己至少犯了以下错误:一是对学生的兴趣置若罔闻,没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二是没有对学生写此类作文进行技巧上的指导,致使学生没有进步,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三是没有因势利导,化学生单纯的兴趣为有意识的作文训练。
二、评改过程粗放、模式化。
教了十多年语文,评改了十多年作文,发现自己对作文的评改比较粗放。一篇作文拿到手,一般一遍过后就改完了。好的字词句画上波浪线;错的标点、字词圈起来,或直接在旁边改正;遇到不通顺的句子简单的就帮助修改过来,不是一下能改好的就做上记号,画上问号,留待学生自己改。中间有特别需要的地方就写点旁批,如没有就在最后写段评语。评语用语已基本模式化,“中心突出或不突出”、“语句通顺或不通顺”、“语句生动具体或干巴”、“写出来真情实感或缺乏感情”……诸如此类。整个过程粗放,一篇作文很快就搞定。而且学生的作文评改完后,很少有时间督促学生按评改要求进行修改,能力强的同学可能还自己修改一下,能力差的会依然原封不动,最多改几个标点、错字。
但是贾老师就把作文评改看得非常重要,他提出“要在作文后下功夫”。他对学生的作文评改每篇都是用心在评改,给人感觉是与学生在共呼吸。例如:他在评改学生习作《和妈妈对对子》的第一段时:“妈妈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她喜欢对联,有时还教我怎样写对联。”就是这样一段开头,如果是我评改,一看没什么问题,就会略过。但贾老师却是这样评点的:“因为妈妈是中学语文教师,具备这方面知识,可信!”仔细体会这个评语,它给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既是对学生写法的肯定,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作文写出来必须要令人信服。这就充分体现了贾老师作文评改的严谨与细致。
三、评改没有“咬文嚼字”。
有一个贾老师评改作文的小案例。有次上海上课时,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来到杭州。这句话粗看没什么问题,但是经贾老师一番“咬文嚼字”,就让人暗自叹服。
1、“有幸”指“机会难得”、“非常幸运”。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我”,要管“爸爸”,则显得牵强附会了。上海、杭州相距不远,“爸爸”去杭州机会一定不少。因此,把“有幸”一词提前,置于“我的”后面较为贴切。
2、把“和”改成“随”或“跟”较为准确,以此说明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3、从行文中能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写这篇习作的,故不能用“来到”,须换成“去”或者删掉“来”字。
4、到杭州干什么?小作者没有交代。这样容易产生歧义。难道去“奔丧”、“扫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加上“游览”就顺理成章了。
经修改,原句就变成了“寒假,我有幸随爸爸到杭州游览。”既通顺又明白,没有这么一番较真,不经过这么一番咀嚼,很难品出“语文”个中滋味。读了贾老师的这则作文评改案例,我才惊觉自己作为语文老师,对语文言字从没有如此钻研与斟酌,只要读着大致是通顺的即可,从没有字斟句酌,看怎样更贴切与妥当。而贾老师不论是作文批改,还是语文课堂教学,都以其深厚的语文功底,在学生的用词用语规范与生动方面进行恰如其分地引导。
观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才发现真正的教育者都是沉下心来做教育,我们大多数人的教育都是在追逐表面的热闹与眼前的功利。就像我的作文评改一样,大多时候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很少真正沉下心站在“语文”的角度对作文评改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究其原因,除了缺乏研究的意识外,更重要的是本身的语文功底就不够扎实,不能像贾老师那样“咬文嚼字”。老师本身就不是一汪清泉,哪能指望对学生进行滋润呢。看来,以后要注意的不仅是作文评改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自身的充实。还是贾老师一言中的,“还是读得太少”,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不论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读与丰富都是前提。如果老师丰富了自己,在教学中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