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疆域到底应该具体到多大,实际上在古代各个王朝并没有统一的界限,尤其是元朝,历史上这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它西至咸海附件,东至库页岛,南至海南岛,北至勒拿河。
元朝以“马上打天下,马上治天下”,故而不足百年,就发生了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元朝不像其他王朝一样被直接干掉,而是在元末起义的推动下,退回到长城以北,重新过他们的游牧生活去了。朱元璋虽然在最后的战役中取得胜利,但是追击北元,也仅仅停留在防御式的战役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北元蒙古的势力自汉朝以来,就一直存在,和中原一样,时而处于分裂状况,时而处于统一状况。比如在明朝,北元还分裂成瓦剌和鞑靼部。
明朝不可能在战略上消灭北元势力,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必然结果。
从地域上来看,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一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在这些区域之外将是另一种文明的存在,即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他不像中原地区祖先都是从土地上获取生存,游牧民族是通过游动的放牧来获取生存,故而是被排除在中原文明之外的。在这些疆域交叉的地方,也许难以分清楚农耕和游牧的具体特征,但是大致的情况确是显而易见的。如下图,红色的大明王朝疆域基本上和历史上其他王朝的疆域重合,是属于黄河、长江与珠江流域的主要地区,超出这个地区,就不同了,要么,是因为臣服而归顺的少数民族,要么就是自治之下的少数民族王国。
为什么不像元朝扩疆那么大?
对于汉族统治者而言,遥远的大漠和恶劣的气候并不适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游牧民族民风彪悍难以驾驭,统治的价值并不大。而且真正深入到游牧地区后会有更广阔的地区,不值得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进行有效的统治,所以,历代汉族统治者的王朝都没有在游牧民族上进行绝对的打击和消灭,朱元璋也不例外。
这些历史性和观念上的约定俗成成为疆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要不然,秦始皇干嘛修一条长城来防御北方匈奴的进攻?花这么大的代价,干嘛不直接出兵消灭匈奴岂不是一劳永逸?
古代的皇帝们并不比我们傻,他们的账是在长达成百上千年中算好形成的,追击和占领的意义就像经济学上边际效益递减一样,并非版图越大越好,元朝版图这么大,不也短命吗?是不。
另外一个因素,自然是安内的明帝国建立之后的第一要务,朱元璋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力量去消灭北元,将一块历朝历代都不看好,没有多少价值的土地收回来。从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确保太平而治,稳固皇权之稳定,才能保障国之稳定,江山才算最终坐稳了。所以,朱元璋不会将兵力全部集中到北边,妄自以扩大疆土而忽视内部的稳定,那将是得不偿失之举。
所以,不是朱元璋主动放弃元朝大片土地,而是历史因素使然,现实因素使然。
因为当时朱元璋刚刚建国,北方有元朝的残余势力虎视眈眈,并且占领的土地环境非常恶劣,花费的资金非常多,所以放弃了元朝的大片领土。
因为他掌控不了。那个时候元朝的军队也还是挺强的,朱元璋要是强行要那么多领土,也掌控不了。
因为明朝国力有限,没有多余的兵力能够驻守在这些领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