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是什么意思?

2025-05-20 09:07:0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意思是如果不能像圣贤那样用贤德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用不择手段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我国近代官僚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此联出自其名丝毫不减曹孟德的晚清“中兴名臣”、“一代儒宗”——曾国藩。其联上联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联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其下联不难理解,且而今已成为至理之名言;吴先生认为上联有些歧义,似有曹孟德哲学之嫌。最初见于曾氏《求阙斋日记》(即曾国藩日记),且是曾氏一生谨遵的座右铭。吴先生对此联的解释不无道理,但在我看来此联的字面意思当理解为:不能成为圣贤,便只能成为禽兽;不要去问收获,只问耕耘得如何更为贴切。

回答2:

曾国藩有个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前半句是说他的志向,后半句是说他的态度和行为。作家杨大侠杨科寄语,为自己努力过就是快乐。

回答3:

如果不能像圣贤那样用贤德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用不择手段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释义:这句话反映了我国近代官僚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出处:曾国藩所述。

回答4: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是:

如果不能像圣贤那样用贤德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用不择手段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1.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2.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下一句是: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3. 背景:

    道光二十一年,他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曾国藩把“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做座右铭,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确,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所以,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在曾国藩眼里,没有收获就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有不断地付出,才可能有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