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有时还把这种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区别于夺取政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第一次革命。
五十年代,毛泽东曾经想从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方面打开进一步解救生产力的途径,也提出了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抓住问题的关健,有关体制方面的一些改革又未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因而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邓小平则紧紧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对曾经超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变得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他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废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后来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推到城市,同时相应地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十几年间,改革给我国带来了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巨大经济效益,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