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发红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早春地温低,易出现红苗。土壤低温造成根系代谢缓慢,温度的高低对玉米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幼苗缺磷,易出现红苗。由于磷是形成细胞核的物质,缺磷使细胞分裂受阻,细胞增殖减弱,新器官不易形成,因而延迟作物的生长发育。
二洼地易出现红苗。二洼地春季撤浆较晚,地温低,撤浆后地表易出现一层白硝,不利于幼苗生长。
新拉旱的稻田地易出现红苗。稻田地长期淹水,土层内缺氧,有机质分解慢,还原性物质积存过多,土中的氮素易引起反硝化作用,氮磷释放受阻,致使幼苗不能及时扎根吸收养分,正常生长发育。
土壤含酸、碱过高也不利于幼苗生长。适宜玉米生长的土壤pH值(酸碱度)为6.5~7.5,以中性土壤为好。低于6.5为酸性,高于7.5为碱性,都不利于幼苗扎根生长。
解决出现玉米红苗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对土壤粘重,通透性不好的地块,采用增施有机肥或垫沙子,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
对二洼地、新拉旱的稻田地,在早春采用翻地晾晒,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疏松通气,有利于根系下扎,并能提高氮、磷肥的肥效。据专家介绍:玉米对土中的空气十分敏感,最适土壤空气容量为30%,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10%~15%最适合玉米根系生长,玉米根系对氧气的最低要求为6%,低于3%玉米就要死亡。通过翻地晾晒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温度,有利于幼苗生长。
对易出现红苗的地块,施用过磷酸钙,最好用于基肥。先把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合堆沤,撒在地表,结合耕地翻入土层,这样不但可以供给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减少磷的固定,而且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机酸又可促进磷的释放。
在有墒情保证的情况下,适时晚播。晚播不见得晚长,由于土壤通透性好,墒情好,氧气充足,温度适宜,出苗快,长势壮,还能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幼苗锄第一次,采用扒土晒根,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使根系下扎。当幼苗在中午时萎蔫,早晨正常生长时,锄第二次,给幼苗培土。
在干旱情况下,进行浇水,补充土壤中水分,调节土壤中酸碱度的浓度,促使幼苗扎根。 7
喷施磷酸二氢钾,用0.1%~0.2%的溶液,向幼苗和根部喷施750~1500千克/公顷。磷酸二氢钾遇碱能形成磷酸氢二钾,减缓了变碱的程度,磷酸氢二钾遇酸能形成磷酸二氢钾,减缓了变酸的程度。它的缓冲作用使原生质(细胞中的原生质)的酸碱度保持在比较稳定的范围,有利于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当玉米生长出3至4片叶时,常常发现,从幼茎基部向上数第3片叶(也有从第4片叶)开始发红。颜色变化先从叶尖端边缘开始,逐渐扩展到叶片的大部分,呈紫红色。如果生长条件不改善,它还会扩展到下部叶片和新生叶片,一直到7至8片叶,严重时可到9个叶片。有的整个叶片发红,有的只是叶片的一部分发红,严重时,叶鞘、茎部均出现紫红色。对这种苗期出现紫红色的植株,群众称为“红苗”。短时间的“红苗”问题还不大,“红苗”时间过长,则严重降低产量。红苗可造成植株矮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变低,根系活力下降等为害。造成“红苗”的原因主要有氮磷养分供应不足、低温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覆土过深过浅)等。防治红苗要在玉米5至6叶期追施氮磷肥,迅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另外,还应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避免在冷茬、低洼地种植玉米,整地质量好,播种深浅适宜,施肥方法得当,对黏重土壤进行改良等,都是防治红苗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要因地制宜地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