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导师是职业吗?

有这个职业是个好事情!!!
2025-05-19 11:32:0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择业导师当然是个职业,但择业导师与职业导师是不同的,其相似点在于都是通过这样一些人群为即将就业或者择业的人员提供指导并赋能。但择业导师更注重的是企业和人员相互选择,面向人群也不仅仅是就业的人员,更多的是倾向于已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企业中高层,他们在面临择业的选择则更注重企业对空缺岗位的要求,以及自身为符合空缺岗位而需要提升的能力,同样企业在选用人才时也参照这样的标准,真正实现人岗匹配。
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更好的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储备人才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个不仅仅是对企业的益处,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也是极其深远的。
目前针对择业导师社会上还没有相关的职业,据我所知,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培训中心就在开发这样的课程,而且首期培训已经启动,有兴趣的可以去他们的官网去看看。

回答2:

职业导师是指在一个行业或职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这些人不仅有熟练的工作技能,而且有深厚的行业人脉资源和高水平的职业品味。建造中国的职业导师体系就是将这些行业资深人士与大学生对接,重拾师徒制、传帮带的职业体系,建造类似德国、日本的稳固、有效的职业技能、行业资源的传承机制。师徒制的职业体系不仅可以让大学生从导师身上学习到最前沿的工作技能,训练高水平的职业思维,还能够获得导师的行业资源。通过这一体系,大学生得以进入导师多年积累的行业人脉圈,为日后的就业和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答3:

择业导师项目的开发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积蓄已久”,这个项目的产生得益于我们所处的国家政策环境、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以及充分分析调研企业人才管理痛点的结果。
择业导师概念的提出不是狭义的,如果单纯把它定义为求职者择业,那就狭隘、片面了,求职者就业、择业范畴是择业导师项目中的一部分,是未来关注的群体范围。择业导师项目首要关注的重点是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其解决的是企业与人才的主要矛盾。所以对于择业导师的定义,要跳脱出既定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的认知和思维、更高的视角和标准去理解和认识。
我们把择业导师定义为:为实现择业人员择业诉求、企业岗位与人才匹配进行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以及价值相互转化等实践教学的专业人士。
其目标是在“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的择业者与企业用人之间的痛点中发挥重要力量,以实现择业者德才兼备,用人单位得才务职,助力社会及企业人才链的良性存续,实现人才管理的深耕细作。
择业导师面向的群体及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择业导师首期培训面向的人群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即领导者、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面对这部分群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企业两个方面分别来阐述。对领导者本身而言,择业导师项目旨在通过思维开拓、赋能领导力、情绪管理促其实现管理目标三个维度,提升领导者自身的综合素养,这里所指的不仅仅局限于能力维度还包括我们生而为人最基本的素质构成----即品德修养,这一点内容的提出恰恰是企业相关领导力/管理能力提升、研修课程中被忽视的内容,它往往制约甚至阻碍了企业领导者职业生涯的高阶晋升或事业的成功。
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归口管理人员,对于人才的选、用、育、留也大多从资历匹配、能力匹配版块开展一系列流程选用企业所需人才,认识到德品重要性并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企业凤毛麟角,这也就间接造成了企业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德才不配位的现象,而企业不得不再次投入人力资源成本重新开展人员选用工作,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持续的非预期、非合理性支出。
择业导师团队的具体职责包括企业领导者在职能力提升培训、引导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职能力提升过程中将德品的修养作为基础性培训内容,明确德品修炼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计划性持续赋能并通过情绪管理助推目标实现。
管理者在高阶晋升或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身的管理和约束,而这一点就强调如何调整心态、在挫折中总结教训、重拾信心,以图厚积薄发。自身管理中针对情绪的管理一定是重中之重,情绪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反应在人的语言、行为中,事件走向辉煌还是衰败往往是语言、行为决断的最直接的反馈。所以,择业导师的课程设计除了注重德、才的持续引导及提升,还包括情绪管理课程,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领导者能力提升课程框架图。
其次,择业导师项目面向的群体也包括即将就业、择业的求职者,基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对求职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择业导师课程设计也将与时俱进,开发基于德品修养、职业能力、方式方法等与企业价值观趋同、力争实现人企共赢的精品课程,为这部分群体提供专业、可行、更适应职场生存及发展的择业指导。
易明教育创始人田俊国认为:重大假设改变催生领导力转型。从被领导者角度来说,工业化时代把员工当做工具的假设不成立,替而代之的是员工作为联盟者、合伙人;从商业环境角度来说,快速变化的环境决定了领导者不再具备纵览全局、乾纲独断的能力。商业环境、被领导者角色及定义的转变倒逼领导者的转型,使之素养和能力与职位匹配度更高,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大程度发挥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人企共赢。
择业导师的应运而生不仅有赖于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激烈市场竞争,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产物。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择业导师群体的出现正是基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指引、企业及人力资源管理痛点以及整个社会及商业环境变化趋势,其不单单是为企业中高层领导人员开展在职能力提升,其本质也是引导企业重视人才选用的源头,实施德、才兼备的人才选用模式,明确德品素养的基础性地位,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职场氛围,共建职场新范式。
当然,择业导师这剂良方不可能根治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但我们能做的是在社会和企业内部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同时营造一种氛围、开拓人员思维,持续不断的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为人才建设提供养分、创造价值。撰写人:闫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