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的《梦溪笔谈》在磁学方面研究成果尤为卓著。他最早记载了人工磁化的一种简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造指南针。
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指出地磁场存在磁偏角的人,即磁针所指“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西方的这一发现要比沈括的发现晚400年。
沈括力主从观测天象入手
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据说为了准确观测天象,这位一丝不苟的科学家曾连续3个月每天夜里亲自用“窥管”观测北极星的方位,并将初夜、中夜、后夜所看到的北极星的位置准确地画在地图上,最终测算出了北极星同北极之间的距离。
在他的主持下,重新修订的奉元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颁布施行,此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十二气历”的主张,他以十二气作为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个月,并且按节气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惊蛰算二月一日,依此类推,这种历法已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阳历已经十分相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磁极
世界上最早发现地球磁偏角的人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沈括(生卒年公元1031年-1095年)。其为北宋时期的官员、科学家,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
其代表作《梦溪笔谈》第二十四卷第437条中明确记载的自己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即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此项发现比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现象早了400多年。
沈括的部分成就:
1、光学:沈括通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原理作了准确而生动的描述,其用“碍”(焦点)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凹面镜成像的规律。此外沈括还第一次记录了“红光验尸”的内容,是中国关于滤光应用的最早记载,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2、石油概念的提出: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
3、华北平原地形解释:沈括根据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积物,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今已东距大海已千余里,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冲积平原)最早的科学解释。
4、水平高程测量法: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用“分层筑堰测量法”测出了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直线距离420公里之内,水平高差为63.3米。存世古文献中最早记录水平高程测量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科学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沈括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
于11世纪末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发现。
磙偏角、磁倾角(地球磁场和水平面的夹角)、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称为地磁三要素。欧洲人对磁偏角的发现,是在哥伦布海上探险途中的1492年,比沈括晚四百多年。
关于分类
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及太阳活动的影响,变化形态比较复杂,分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平静变化是经常性和周期性的变化,有太阳日变化、太阴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影响地球大气电离层的状况,从而造成各地的磁场以太阳日为周期的变化。地磁强度的水平分量的太阳日变化,可达 0.03—0.04μT,约为水平分量的0.5%;地磁偏角的变化可达10′。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磁偏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