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子尺寸
休谟–罗斯里(Hume-Rothery)早就提出,当溶质和主晶体的原子半径相对差值超过14%~15%时,尺寸因素不利于固溶体的生成,两固体间的固溶度是很有限的。这主要是对金属二元系统而言,指的是金属原子的半径差值,已经被公认为所谓的15%规律。实验证明,它具有90%左右的准确性,基本上是正确的。将15%规律用于金属氧化物体系时,通常直接用离子半径代替原子半径。离子尺寸相近时,生成连续固溶体。随着离子尺寸差值的增大,固溶度下降,生成化合物倾向增大。不太严格地说,15%规律是生成连续固溶体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以大致认为,离子尺寸是影响固溶度的最重要因素。
二、离子价
离子价对固溶体的生成有明显的影响。两种固体只有在离子价相同或同号离子的离子价总和相同时,才可能满足电中性的要求,生成连续固溶体,因此,这也是生成连续固溶体的必要条件。例如,生成连续固溶体的NiO–MgO、Cr2O3–Al2O3、PbZrO3–PbTiO3和Mg2SiO4–Fe2SiO4等系统,它们相互置换的离子价数都相同。如果离子价不同,则要求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离子组合起来,以满足电中性置换的条件,造成所谓的复合置换,才能生成连续固溶体。例如,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能生成连续固溶体斜长石Ca1- xNaxAl2-xSi2+xO8 (图3–6),就是利用Na++Si4+?Ca2++Al3+的复合置换,使结构中总的电中性得到满足。类似的置换在铝硅酸盐矿物中是很普遍的。
前面讨论的是相互置换的离子价数相同,或复合置换的离子总价数相同的情况。如果置换离子价不同,又不发生复合置换,为了保持电中性,必然在主晶体中产生带电的组成和结构缺陷,因而异价置换很少能生成固溶体,即使生成,固溶度一般也只有百分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