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拓展性活动是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良好载体,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拓宽, 其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方法、 时间与空间等方面比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在符合学生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拓展性活动中, 学生们往往兴趣盎然, 情绪高涨, 接受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就特别高; 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整合各学科信息, 发展其综合素养, 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展性活动设计 如何发掘小学科学教材的拓展点、 空白处, 设计让学生们能运用已有的科学方法、 技能、 知识解决问题的课外实践活动是重点。 这样的拓展性活动形式多样, 起点较低, 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 拓展性活动的设计从活动的生成点来看可以分为预设型的拓展性活动设计和生成型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预设型的拓展性活动设计包括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因为拓展性活动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所以, 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可以一个月一次,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最好一学期一次。 (一) 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小学科学教材有许多课内容都能设计拓展性活动, 但一堂课的拓展性活动设计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 多了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更重要的是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活动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大胆想象, 敢于创新的科学
思维, 在“玩中学”、“做中学”。 案例: 模拟盐田晒盐 教材背景: 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四上册《溶解》 单元第七课《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设计意图:
《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 一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 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教材的最后写到: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
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 把海水引进盐田, 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二)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设计 一单元的拓展性活动设计一般是综合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科学环保活动。 活动的涉及面较广, 可以结合课程资源、 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一段时间里广泛关注的时事来设计。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