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这是后人杜撰的,旨在提高二人地位。从根本上来讲,刘备取蜀中前期,庞统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他的早逝,之后刘备的谋主就变成了法正,这位才是军事上真正能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人物,可惜拿下汉中没多久,也薨逝了。
随着庞统、法正的离世,刘备集团真正意义上的走了下坡路,包括诸葛也说道,若法正在,根本不可能有夷陵之败,可见此人的作用。因为离世的早,所以讨论价值不大,只要问题点还是在于跟随、效忠蜀汉政权的诸葛,他为何没能使得蜀汉中兴、进而统一?
我在以前的文中分析过曹魏,九品法、选拔、屯田、士族、寒门、宗族等等,从曹丕改革后的各种好处,这里不再讲,单纯意义上只分析蜀汉以及诸葛。
大家都很清楚三顾茅庐,为什么诸葛不跟随曹操、孙权,只跟随刘备呢?以前有很多人讲,包括易中天也讲,因为曹魏人才济济,等等原因,但是,仅仅如此吗?
要知道,古人和现代社会人在很多思想观念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想讨论他们的行事思维,先要了解他们的环境、背景。在三顾茅庐问题上,有人说刘备和诸葛相互选择的结果,就我本人而言,更倾向于诸葛选刘备,更深层来讲,是诸葛家族选择了让孔明跟随刘备。古人家族利益高于一切,族长之言更是比肩王法的存在,娶妻、仕途生活的种种无不以家族利益为重。向诸葛家族,在整个三国时期从魏蜀吴的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到后期的诸葛绪、诸葛诞等等,如此活跃,难道是偶然?那是不可能的。从初期的不出仕,到后期的各种活跃,无不是因为家族掌控他们的动向,早已为每人最开始的仕途之路作出规划,其宗旨在于日后不管哪方出了问题,家族仍能屹立不倒。
诸葛亮跟随刘备,可以说就是家族安排。在他到了蜀汉之后,一方面刘备如鱼得水,对诸葛又未尝不是。依靠自己的才能,迅速巩固自己地位,刘备死后更是提升荆州集团地位,以此牢固自身,此方种种,无不体现固化权力的迹象,加上诸葛瑾在东吴的权势,此时诸葛家族风头无两。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两步完成之后,第三步的治国随着诸葛内政的出色能力也顺利进行,然后才是最后一步。在前三步走的时候,孔明和他兄长遇到了相同问题,那就是本地士族的处理方面,他们的作为=0。如果说江东历三世之资还能够和谐处理,那么诸葛亮在蜀中的作为几乎算得上打压了,这也为日后三国人才储备方面埋下了伏笔。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蜀汉政权崩塌之时,本地士族人心向魏,投降派多来自本地派。如同赤壁之东吴,主张降曹者皆为本地士族。
内政分析过了,紧接着是军。诸葛军师才能不想过多评论了,司马懿对他的评价很到位,也就是那样了。
最终,蜀汉政权因为受限于地(土地面积最小),人(没有健全的选拔,本地士族人才没有得以发挥),军(军队人数最少,诸葛用兵谨慎,好兵而无决),加之曹魏方面发展井井有序,所以蜀汉败亡情理之中。